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教育是艺术也是技术

作者:李左 发布时间:2020-10-09 09:22:38 浏览次数:
 


        能常被人们不断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强大的生命力,总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隔阂给你带来相见恨晚之感、醍醐灌顶之效。真正的名著自带光环,浩瀚如星辰大海,内涵常新极具哲学性开放性。《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名著,不愧是经典大师的杰作,虽历半个世纪而毫无违和感、陈旧感,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仍如一盏指路明灯,让潜读者受益良多。

 

 
  550页的书,共做了20篇笔记,也借此梳理了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积累。教育是艺术也是技术。艺术,非功底深厚、全身沉浸、有一定的感悟力不可为。浅尝辄止后口口声声谈艺术者,要么是太浅薄,要么只是作装腔作态招摇混饭之用。但仅在技术层面上努力天花板必不高,作为教师你带给人的回味必行而不远,且不讲究艺术的技术弄不好还会跑偏;但需知艺术的点滴积累是源自技术的天天实践。平时的工作中,在技术层面上谈教育可能更加实用,“手熟”才会滴水不漏啊。或者这么说,在技术的积累中提炼艺术,在艺术的追求中掌握技术,这就是教育艺术和技术的辩证法。
  问答式的著作方式,是比较容易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统一的。如果以古今中外为尺度来看,跟教师相关的著作中,《给教师的建议》和《论语》、《孟子》对我来说印象极深,也是影响极大的,尤其是“论孟”,我也曾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几位经典大师尽管时空上相隔了千年万里,却都选择了问答式体例。静水流深、纸短情长,寥寥数语中既有不可明了于当时而非常有益于未来的教育艺术,又有立竿见影、手到擒来的教育技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的娴熟与优美里有技术也有艺术。“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艺术多一些。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老师对他说,凡事要多问问家里父兄,不要马上去做。冉有也问老师:“闻斯行诸?”老师直接说,马上就去做。这种“一生一策”主要是技术、是教育智慧,当然背后的支撑是老师长期积累的源自心灵的工作和生活艺术。技术和艺术,本来就该是统一在一个人的整体性之中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我的读书笔记里记录的只能算是海边拾贝。教育大师从刚进入学校给未来老师的建议,说到自己如何备课、听课、分析课、如何布置家庭作业,如何解决孩子越学越难的问题,如何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怎样做后进生工作等等。
  平时教育教学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给出如此丰富精彩答案的大师无疑是教育艺术家,而我们得到了一把把能打开心灵的可操作的钥匙。这不就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的结合吗?书中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把来听课的教师都讲得入迷的历史老师被问:“花了多久备课?”历史老师的话让人讶然:“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看来要真正把握教育艺术,的确是需用一生来备课的。大师说:“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迷茫和彷徨都来自对自己无知的恐慌。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阅读、思考,来实现教育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吧。

 

 
  要想有能力欣赏“池花对影落”,就先要学到如何观察的技术,再发酵出融入生命的自然流露的艺术。静水流深,才会“鱼龙潜跃水成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