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高考作文——回到课本,回到课标

作者:梁艳 发布时间:2020-07-09 16:20:19 浏览次数:

梁艳老师

 
  其实,1班的孩子一进考场,我就应该,丢下手机,关上电脑,关闭微信和QQ,抛弃一切可以联络的工具……但是,也许就开始于当下睡眼朦胧地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我不得不接了这个约稿任务。
  关于高考的命题与解读,那是考试院以及专家的工作。我只能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略谈一二,这也是我的工作。
 
  文题简析
 
  按照作文讲评的要求,我们先回顾一下2020江苏卷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材料共四句话组成:句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请参照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专题四“因声求气”。就这一本书,2018江苏高考选了核心词“语言”,2019江苏高考选了“碰撞与交融”,2020江苏高考又选了一个词“因声求气”。每年考前,我都强调把课本主题梳理梳理,但试卷就是那么巧妙:你可以无限靠近那个范围,但教师无法具体指定哪个词语。所以,押题没有意义,正正经经地教书才是最根本的路径。
  句②③: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这两句话指向人们的信息关注点,爱我所爱,执我所执。而③句智能互联网时代,加剧了这一现象。如果材料的第①句词语无法理解,②③句正好是注解,考场作文写作,材料的暗示性与约束性就在这里。
  句④: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浏览”“点赞”“分享”三个词语都是互联网常用词语,“感动”一词莫名其妙,与前面三个句子不协调,其实这四个描述性的小分句,承接上文,突出“你未来的样子”源于这个时代的环绕与塑造。
  其实这道作文题,作为江苏卷的收官之作,较之前文题,已有改变,强调思辨性写作。我们可以把此题归为“人与信息时代”这一大主题下写作,让中学生思考: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成长或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印记,或者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看向何方,如何选择,简而言之:信息时代对人的成长影响(利弊)。
 
  “类”题回顾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前出门主要靠经验和问路,现在出门用电子导航。开车用,步行也用,离开了导航就不知路在何方成为普遍现象。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类似影响和改变还有很多……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人与人的情感?
  语文1卷答卷终止哨声一响,网上各种关于高考作文的信息呼啸而来,于是江苏各地就晒除了以上两道作文题,语焉不详地表达,我们猜到了作文题,其实不然。这三者之间有联系,同属于一大主体方向,但谁知道考场上,学生会怎样解读材料,会怎样去思考与表达呢?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亮相,第一时间,乍然欣喜,关注社会,体察时代脉搏,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但愿在略感紧张的氛围中,思维活跃,异彩纷呈。
 
  教学思考
 
  回首,接手现在的班级这两年,收获颇丰,更多的是遗憾,因为首先要纠正语文学习观念,诸如:语文就是记记背背;理科班数理化第一;都高三了哪里还要读书,刷题就好了……
  高二下学期末,临近考试,我们集体读了乔治·奥威尔(G. Orwell)的《动物庄园》,拓展了《1984》,这也许是很多学生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A. L. Huxley)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Y. I. Zamyatin)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我们通过阅读,反思生活中被尘封的历史,一页一页打开,惊诧于青少年乃至青年时代的无知与浅薄。从勒庞的“乌合之众”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中摆脱出来,从而去主动掌舵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为人群的附庸。
  因为读了扎米亚京的著名小说《我们》。众一国由恩主领导,人们高度一律,都没有独特的姓名,只有编号,“我”是号码503。2019年6月14日—6月19日,我们有一周的信息时代的专题性讨论。这一周,每天思考一个小切口小主题,每组每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虽然浅薄,但是确实迈向了思辨与批判,最后的最后,我做了总结:互联网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敲黑板:那谁谁谁,记得吗?)
  现在我们来看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然列入任务群,媒介素养教育已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那么,我们未来的教学走向在哪里,跨媒介阅读的课程化问题和教学策略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呢?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发酵,估计关于2020江苏卷的作文题方家点评,已经眼花缭乱。而我只是普通的一线教师,今天清理完电脑里的苏教版的课件和资料,准备看看部编教材,我只是喜欢读书教书,书才是根本。
  以上只是个人拙见,不可作为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