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唤醒与发现——《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

作者:许继洁 发布时间:2020-02-04 13:41:20 浏览次数:

许继洁

 
  研究生学历,2012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201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8月来淮中任教至今,2018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8获校新秀杯二等奖,2019年获校新秀杯一等奖。
  
  唤醒与发现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
 
  一、课堂导入精巧化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短篇小说节选,列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板块二“和平的祈祷”。本文篇幅比较长,且主题比较宏大,新秀杯竞赛课要求一节课完成,所以,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如何在短时间里引领学生主动、深入地走入文本。
  为此,在设计时,我做了两个导入,一个是音乐导入、一个是图片导入。音乐选择的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导入放在了课前,既节约了时间,又关联了课堂;图片导入我选择的是本专题图片两组中的三幅图片,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共情,我适当地设计了一些串词,但这串词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主动生发自己对战争的思考,巧妙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文本解读精准化
  接下来引入本课设计的主题——叙述的力量。导入的部分展现的是音乐人与新闻人对战争的叙述:今天我们来看文学叙述的力量。课件展示本课主题“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叙述这个世界,就有巨大的意义。一件事发生了,如果没人讲述,那么这件事就会停止存在并终将消亡。”进而引出本课目标:在小说的叙述与品味小说叙述的过程中,形成“我们”对战争的理解与思考。课的主体由:听故事的“我”(小说中的“我”)、说故事的“我”(小说主人公肖洛霍夫)、读故事的“我”(读者)、写故事的“我”(作者肖洛霍夫)的鉴赏来关照文本,从而读出一:“任何事情,包括您的爱子的归来,都无法弥补您以及千百万美国家庭在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中所饱受的巨大损失”——战争给索科洛夫带来了不可挽回、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我”是听故事的人、“我”是说故事的人、“我”是读故事的人、“我”是写故事的人,战争中没有旁观者,谁也做不了局外人。
  教学设计的主体应当是基于你对文本的解读,而解读文本又要综合考量各种参照,在各种参照中,尤其注意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弊病。本课是战争文学中的个体叙事,肖洛霍夫在对战争的叙述中,并非为了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亦非为了歌颂英雄人物对战争生发的扭转作用,而是借一种叙事,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展示人物命运,也就是说,他想表达的是生命体验,而不是什么主义、理性。其中彰显的是人类视野、人类情怀,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叙述。所以,我提炼了“叙述”作为本课设计的主题。也契合了本专题的导语中的表述:叙述就是选择。而如若我们将本课解读成对战争正义、英雄等主题的颂扬,我觉得是偏颇的。
 
  三、唤醒与发现
  最后,上本课前,我曾一再暗示自己,要极力突破师与生的隔阂、生与文本的隔阂,但依旧没能共融共情,终究还是多了点说教的味道。我想,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是将精力全都投入到了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而忽视了学情的调查。我想,归根而论,还是自己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出了偏差,还停留在教师传道者身份的局限里。正如荣格说“作家写作是对集体潜意识的寻找”,那么教育的本质则应在于唤醒与发现,而不是“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