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淡化孩子的“异常心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04 15:33:07 浏览次数: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又美丽、纯洁、敏感的心灵。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在育儿方法中,也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具体说来要淡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异常心理。
  相貌心理   对于那些相貌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们提示后,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特美、特丑的孩子,家长都应努力去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感”。
  毛病心理   比如说,当家长发现孩子总爱“眨眼”时,不要提示、指责他,而是在孩子眨眼时,有意引导他看树上的小鸟儿,街上的异性汽车以及特别吸引人的事物,从而“暗中”改善孩子的“毛病”。有些家长爱子心切,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立即批评纠正,这常常会起一种“心理固化”作用。
  特长心理   在“望子成龙”的心理态势中,许多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天资、天份往往是给以充分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如对他们的“超常”数学演算能力、背诵能力、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巧表现等等,不只是在家自我欣赏,还常要在朋友、外人面前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这种强化孩子“异于常人能力”行为,易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心身的全面发展。
  优越心理   如今独生子女们的家长大多对孩子有“过于关怀”的倾向。在孩子上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时,来去有大人接送的为数不少。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在娇惯中,孩子便有了那种“我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绝对一般”、“我比其他孩子优越得多”的异常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他们任性、不负责任和不愿吃苦等表现的发生。
  家长对子女的疼爱,尽可能地深藏一点,含蓄一点,才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