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书香校园

我心迢递,漫溯于思——孟娟娟老师的比较阅读课

作者:张蔚 孟娟娟 发布时间:2020-11-27 16:29:12 浏览次数:
  这是我第二次听孟老师的课了。
  犹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还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没想到再次听到孟老师的课,我已经成为老师了。虽然都是听课,但是感觉和以前相比却是大大不同了。先前的课堂是生动、有趣,而现在的课堂更注重审美架构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孟老师的新式课堂给我很大的启发。这节课是《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的比较阅读课,开篇一句“我心迢递,漫溯于思”,便吸引了我的注意。通过“迢递”“漫溯”两个词语的解释做导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则是各自选取了两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通过精心地问题设计,让学生默读文本,快速有效的勾画,并说出自己的解释。其次,开始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完成几个思考。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孟老师对于每位学生回答的评价。有的学生回答空乏,并不能解释思考的问题,而有的同学回答则是言辞凿凿,有自己的思考。孟老师显然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有效的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整堂课下来,我发现孟老师自己的阅读量很大,在解读文本之余,还穿插补充一些同主题的名人名言,如“看穿了生,才能悦纳死,并从容活”等等,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去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去主导这节课?或许在孟老师这儿,我得到了答案。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孟娟娟)
 
  备课时,我常常会考虑,如何去设计问题,才能激起学生们对文本的关注。
  部编版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是一个散文任务群,学生初读文本时可能是机械的、被动的,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也许正处于一个休眠状态。处在备课中的这个环节时,我所用到的方法是,把自己当作学生,把所有学生都当作一个普通的文本对话者。我会先屏蔽所有的备课辅助信息,翻开书直面文本;同时我也会提醒学生把头脑里那些僵硬而自动化的答题方法尽量全部清空,我们就静下心来感受一个独特的灵魂,读一读他的心路历程,揣摩一下他的思维深度,尽量撕去那层浮躁的外皮,真诚地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可。

 

 
  在这样的预习提醒下,学生会先抛掉一部分“自我预设”,做好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与“追问”的准备。我自己也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因为摒除了先入为主和约定俗成的看法,所以能够更接地气地捕捉到那些散布在散文文本中的细节。
  2班学生在上周二也展开了一个关于群文阅读的课堂,当时我的师父徐光老师来教室里听课。那堂课的课堂目标设置得比较艰深,但是学生们各抒己思的状态却得到了师父的称赞。徐老师说,这样的课堂是松弛的,愉悦的,活泼泼的,不是摆摆样子,而是真的有目标地带着孩子们静心读书。我从这样的谆谆教导里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更加审慎地进行了教学反思。

 

 
  师父他向我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大阅读背景下的教学,绝不能是散漫的、零碎的,随性所至的,而应该有清晰的课堂目标意识。也许我能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授课目标,但是关于整体的课程目标建构,其实我做的并不好。比如说,除了课时目标之外,学段目标、学年目标、专题目标等,必修任务群的循序展开,阅读能力的深度开发等,都是我个人能力比较短板并感到迷茫的地方。我也希望自己能更踏实一点,潜心于此,不要满足于细微碎片的编织,更应该立足于新课标,关注教学形态的整体生成,在教法的灵活变通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上,获得自我的提升与进步。

 

 
  此外,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学生的每一句课堂语言里都有着他自己的思维限度,也有着他拼命想要抵达的目标方向。所以,我会很关注课堂语言呈现时的简约与节制,无论是我自己的表达,还是学生的言说。而且,我越来越觉得沉默也是重要的课堂语言,在我自己有意识沉默的地方,学生的思维才开始无限地生长。
  扬之水先生曾引用《周颂》里的句子说:“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于我而言,这句话既是一个来自文学的安慰,更是一声亘古长鸣的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