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用伟人精神校准青春航向

作者:高一1部   高一2部  发布时间:2025-08-17 14:49:33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高一新同学的读书心得字里行间满是新淮中人的思考与成长。从周恩来总理的事迹中,他们读懂了勤奋求实的真谛,悟透了立志报国的分量,也学会了以律己宽人之心面对生活。用历史照见现实,由榜样反观自身,我们读到的是青少年对家国的赤诚,对成长的渴望。愿这份思考化作前行力量,让青春在磨砺中绽放,在奋斗中闪光。

 
  品周总理的“合”字强国策


  高一1部1班  王雪琦
 
  若要将一盘散沙般羸弱的中国民众团结起来,必然要从思想层面入手。在这种情形下,青年周恩来提出“合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这一 “合” 字,虽看似简单,却是“成强国”这一宏大目标的基础。“合” ,意味着消除等级,实现人人平等;意味着互相帮助,各展所长;意味着团结一心,以万千小家汇聚成国之大家,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携手前进。正如鲁迅提及的 “民族魂”,有 “合” 才能铸就民族之魂,民族有 “合” 才能发展魂。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爆火,其中 “一群人说话互相听不懂,怎么赢” 的台词,深深刺痛国人。而抗战胜利时,天南海北的军民虽操不同方言,却凭共同的民族魂前赴后继,实现南京光复。为唤醒民族魂,周总理自幼立志,留学撰文评判时事。他不仅是思想的春雷、精神的吹号手,更是点燃燎原之火的火种,以巨人之手推动 “民族魂” 在枪林弹雨中壮大——无思想不成伟人,无团结不成民族。观今日中国,发扬周总理的创新与爱国精神,须摒弃 “枪打出头鸟” 的桎梏,鼓励青少年突破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发扬个性、创新求实、心怀家国;学生亦当以伟人为范,善学善思、勇于表现、乐于创新,独立而不孤僻,方能共铸百年强国梦,绽放时代光芒。

 
  观总理修身,思清廉之行


  高一1部7班  于子涵
 
  翻开校本教材,字里行间,都是周总理严于律己、修身立德的光辉事迹。总理对自自己的严苛要求,对信仰的赤诚之心,无不令人动容。少年时代的周总理,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此后,更以省察克自的态度,将此誓言践行了一生。他常常办公至深夜,即便如此,仍坚持每日复盘,反思自身。吃饭交钱,这是周总理给自己定下的铁规矩,无论何种场合,从未有过丝毫破例。周总理始终坚守原则,从来不拿、不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占公家一分一毫的便宜。这般对小事都一丝不苟的态度,正是他超凡修身境界的生动写照。也正因他清正廉洁、高尚纯粹的品质,深受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无限敬仰。他那廉洁奉公的浩然正气,宛如一座巍峨丰碑,永远矗立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人们敬重周恩来,钦佩周恩来,不仅因为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言行间尽显彬彬有礼的风度,还因他堂堂的仪表、翩翩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见过他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周总理总是衣着整洁利落,举止飘逸儒雅。从他那一丝不苟的仪表中,人们得以窥见他美好而纯粹的心灵。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亦应时刻注重自身仪态,保持端庄大方,做到仪容仪表整洁得体。周恩来总理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严于律己、修身立德的真谛。他,无疑是我们当之无愧、永远追随的光辉榜样。

 
  善学善思周总理


  高一1部11班  王若欢
 
  “一物不知,学者心耻。” 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无论处于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始终保持着这一良好习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广泛阅读,在飞机上、火车上也常常手不释卷。周恩来读书并非读死书,而是注重学以致用,他将读书与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曾提出,学生读书的目的和任务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肩负起国家将来的艰巨责任。他认为,中国要实现富强,就必须从根本上抓好教育。周恩来认为,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他从小就热爱读书,爱国历史故事以及那些反抗异族侵略的壮烈事迹,不仅让周恩来增长了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的民族气节,使他树立了崇敬忠良、憎恨邪恶的是非观念。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童年周恩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思想的产生起到了催发作用。例如,他小时候读了《天演论》《革命军》等进步书籍,这些书让他初步接触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中学时期,周恩来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这些书对他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周恩来读书善思好问,常常对书中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形成独到见解,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他读书还非常注重钻研,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他阅读了英文版、日文版、法文版等多个版本,通过细微的文字差别把握马克思的理论真意。“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通过读书,周恩来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的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学习周总理,砥砺爱国情


  高一2部1班  赵紫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总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如黄钟大吕,穿越时空的隧道,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振聋发聩。它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成为激励我们奋勇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军训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站军姿时,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无情地洒在大地上,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双腿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酸痛不已,每一秒都在挑战身体的极限,在跑步训练中一遍又一遍的抬手,握拳放在身侧前后摆动,肌肉的酸痛和疲惫感如影随形。但在这些时刻,我却不禁想起周恩来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一生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他在革命战争年代面临枪林弹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始终坚定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长征途中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总理却从未有过丝毫退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总理的这句誓言铭记在心,化作我前进的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以总理为范,立爱国之志


  高一2部4班  陆诗晨
 
  谈及“爱国”二字,想必我们不少人都会热血澎湃、慷慨激昂。身为学生,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先辈们以一腔热血,换来了中华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发自肺腑的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陈祥榕烈士用生命书写的赤诚。历史长河中,无数爱国志士用行动诠释着赤诚。正如文中所言:“吾国民果欲占颜色于世界也,则当爱国;欲爱国则必先合群……合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 先辈们为了让共产主义之花绽放,为了让赤色旗帜迎风飘扬,甘愿将鲜血与生命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周恩来总理的志向,从立大志到立高尚之志,再到立革命之志,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我们当以总理为榜样,立下爱国之志,让这份赤诚在新时代延续传承。

 
  像周恩来那样律己待人


  高一2部15班  伊世阳
 
  今天我阅读了关于周恩来总理事迹的书籍,深刻体会到伟大总理的爱国抱负。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自己的三伯父离开淮安,远去东北。当他们走出沈阳火车站时,伯父嘱咐他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原来那片繁荣的地方虽是中国的土地,却成了外国租借地。当年少的周恩来问其伯父“为什么”的时候,“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回答深深地印刻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得他又疑惑又好奇。某一天,好奇的周恩来约了一个同学闯进外国人的租界地,此时一件不公的事情被周恩来亲眼目睹,也让他就此埋下了振兴中华的思想种子。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因为其亲属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哭着向中国巡警报案,可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受害人的家属训斥一通,围观的中国人愤愤不平,但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周恩来这才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的分量,他暗暗地立下誓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现如今,我们青少年应向周总理学习,以周总理为光辉榜样,不仅要立大志,还要立正确之志,高尚之志。这种志向不应从个人私利出发,而应当从大局出发,以图中华之复兴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