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淮安端午:古韵今风 习俗传承

作者:任建伟 发布时间:2024-06-09 09:47:31 浏览次数:
中国传统节日
  五月初五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
  虽然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闻一多《端午考》说,五月初五赛龙舟始于古代越民族的图腾祭。这个说法也已被许多出土文物佐证。因此,端午节的出现应该早于春秋战国。不过屈原的感人故事传颂后世,屈原已成为端午节最具象征的代表人物,端午节也是我国公认的诗人节。
  关于端午节名称,端,即开头、初始。午,据南朝梁代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云:“京师以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五日为端五。”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端五之号同于重九,世以五为午,误。”也就是说,端午,本为端五。
 
  古代淮安端午节
 
  
  清乾隆《山阳县志》
 
  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端午又称天中节、重午节、五月节,习俗尤为丰富多彩。
  清乾隆《山阳县志》详细记录了淮安端午的习俗,“插菖蒲艾,妇女戴艾虎,簪彩胜,以五丝缠小灵符彼此相赠,小儿女佩五毒虎蛇蟾蜈蚣守宫蒜头之类,系百索,即续命丝也。男女饮菖蒲雄黄酒,食角黍。龙舟竞渡,钲鼓喧阗。士女游舫丛集,凡十许日方罢”,生动描绘了昔日古城端午节的热闹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城淮安,探寻曾经的端午风情。
  
  插菖蒲、艾草
 
 
  在入户门侧上方悬挂菖蒲艾草
 
  五月五日,淮安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插菖蒲和艾草。
  钟士和主编《淮安市志》(1998版,淮安市,今淮安区)中记载,“菖蒲犀利,形如宝剑,艾多节,如钢鞭高悬,寓意辟邪驱疫。也有悬挂大蒜头的,则象征银锤”,寓意辟邪除祟。此外,淮城的澡堂也常将菖蒲和艾草放入池水中,供浴客沐浴祛病。
  
  挂钟馗像   挂五毒
 
 
  淮安区陈云桥老先生家挂的钟馗像


  淮安区陈云桥老先生制作的纸五毒

 
  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日子,这一天,淮安人家要把收藏的钟馗像拿出来悬挂在家中。
  钟馗是道教中专司捉鬼的神仙,钟馗信仰据传形成于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患重病后曾在梦中看到钟馗捉鬼,醒来后疾病痊愈,遂令画家吴道子绘出钟馗之像,通令天下百姓于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魔。后来,道教将钟馗尊为门神,封为驱鬼逐恶的判官和“赐福镇宅圣君”。端午节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也代代流传了下来,寄寓着人们驱妖斩鬼、驱疾祛疫、护佑家宅平安的愿望。
  据《淮安市志》(1998版)记载,淮安在端午节还有“挂五毒”的习俗。端午节这天,淮安人家用厚纸剪制蛇、蝎子、蜈蚣、壁虎、癞蛤蟆等毒虫,加色连成一串,上置菖蒲和艾,悬于堂间,俗称“挂五毒”。五毒,明张溥《夜航船》云,“蛇、虎、蜈蚣、蝎、蟾蜍”。乾隆《山阳县志》说是虎、蛇、蟾、蜈蚣、守宫(即壁虎)。
  
  戴艾虎、佩五毒
 



 
  淮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戴艾虎、佩五毒。
  妇女戴艾虎。宋《岁时杂记》说“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就是用艾做成像老虎的东西,淮安成年女性端午节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可以驱邪。
  妇女儿童皆佩五毒。端午节这天,佩戴五毒形状的饰品,以祈健康平安。这些饰品通常用彩纸制成。有的还佩蒜头,以避邪驱疫。
  
  穿老虎鞋、系五色丝线
 
  
  虎头鞋
 
  淮安旧例,各家端午节前为家中幼儿准备虎头鞋。端午这天,儿童头戴虎头帽,额头描个“王”字,脚穿虎头鞋,手腕、脚腕系五彩丝线,能驱鬼辟邪,无病无灾。虎头鞋,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五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河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说六月六解下,扔掉的绒线会被喜鹊衔去造鹊桥,方便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面。
 
  吃粽子  吃“五黄”
 

  淮安中学食堂师傅教学生包粽子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早上吃粽子这一传统习俗。粽子,旧称角黍、角粽。在淮安,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制作出各种口味的粽子。由于“粽”和“中”同音,端午节和中高考日期也非常接近,让考生吃粽子,又有了祝愿“高中”的寓意。
  此外,端午中午还有吃五黄(红)的说法,即黄鱼、黄鳝(长鱼)、黄瓜、鸭蛋黄、雄黄酒、苋菜等。据称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而中午又是这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段,中午吃五黄(红),可以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正气。
  
  吃透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胡家茶食店
 
  透糖,是古城淮安独有的一种食品。相传明朝淮安人发明。透糖是将糕点碎屑和新鲜面粉混合揉制,切成方块,长约寸半,宽约一寸,厚约二分,倒入沸腾的麻油锅中炸成金黄,捞出晾干,浇以白糖、桂花、玫瑰卤调和而成。如今,透糖已成为淮安的端午特色小吃,象征幸福甜蜜,端午节人们会买透糖馈赠亲友,以表达自己的幸福祝愿。
  
  龙舟竞渡
 
 
  勺湖依旧,龙舟不再
 
  在抗战以前的淮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非常盛大。
  初五午后,淮城居民去龙兴寺游湖(即勺湖)划龙舟,以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船头装成龙首高昂,舟身漆画上龙鳞,舟尾有龙尾高高跷起。龙舟从文通塔下勺湖出发,驶入文渠,穿过高公桥,出北门水关,经萧湖,直奔目的地河下。有时在古运河西门码头至河下湖嘴,举行龙舟竞赛,引来成千上万人来河边观看、助威。每条龙舟上有数名水手划船,船头一人持小旗指挥,一人敲鼓鼓劲,一人在船尾掌舵。赛时,一声炮响,各龙舟奋力向前,争先恐后,河里岸上锣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气氛热烈。龙舟到达终点,决出胜负。获胜者常有水手表演绝技,有人将银元抛入水中,水手立即潜入水中摸回,赢得观众齐声喝彩。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此项活动未能继续举办。 
  
 
  晒正午时
  “晒正午时”是淮安端午节的另一个独特习俗。
  五月初五正午时分,人们会将雄黄、粽子、红糖、黄瓜、咸鸭蛋等各种食物置于日光下暴晒,认为吃了正午晒过的食品可以保平安,祛病除害。有人身体不适,也在正午时分晒太阳,可以去除病痛。此外,还有用癞蛤蟆浆液吐擦患处,以毒攻毒,治愈毒疮和风湿症;用鳝鱼血涂手,可免冬天生冻疮;在小儿的额头和肛门涂雄黄,可免毒虫侵害。
 
  淮安端午诗词选
  和端午(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澡兰香·淮安重午(南宋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端阳杂咏·斧头粽(清 李宗昉)
 
  曾闻益智黍生香,角粽何劳效斧斨。
  青箬裹成融雪锷,彩丝缠出耀霜芒。
  盘中弓矢才夸捷,潭底蛟龙影欲藏。
  皛饭机锋真作剧,思将绕指化坚刚。
 
  端阳杂咏·将军草(清 李宗昉)
 
  大将声威重汉京,出山小草亦争名。
  当关勇慑萑苻盗,排闼功先茇舍兵。
  翠映菜花诸葛陇,青连柳色亚夫营。
  分茅几日雄专阃,斗室何虞伏莽惊。
  (原注:束蒲悬门,名曰将军。)
 
  淮安的端午习俗丰富多彩,既承传统之精髓,又显地域之特色。这些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温馨,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像粽子之类的传统节日美食,早已是稀松平常,一年四季均能见到。也有一些风俗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趋湮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淮安端午的独特魅力吧!
 
  粽子的起源:最早的粽子被称为“角黍”,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是用茭白叶包裹糯米制成的牛角形状。
  雄黄酒: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但现代建议不要饮用,因为雄黄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饮用有中毒风险。
  艾草和菖蒲:民间认为艾草和菖蒲可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避邪。但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适合在房间内熏艾叶。
  是安康,而非快乐:端午节的祝福语通常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因为五月在古人眼中是“恶月”,端午节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
  立蛋:有说法称在端午节的中午,因为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引力相互平衡,鸡蛋可以竖立在地上,象征来年好运。
  屈原的姓氏:屈原其实姓芈(mǐ),名平,屈是他的氏,与楚国的王族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