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火炭上的一滴糖——“阅读·悦心·约未来”读书节分享

作者:孟娟娟 发布时间:2023-04-27 11:03:44 浏览次数: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犹记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读物,是一本儿童版的《古文观止》。
  这书是我爷爷当年卖小糖的时候顺便收回来的,有点旧,但是我看了好久。
  至今还无法忘怀的是,书的册页里有很多美丽的图片,其中有一幅是《桃花源记》的插图。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什么是桃花源,只记得绘作太精美了,惊鸿一瞥之感。
  这是我关于阅读一本书的最初记忆。
  书,是一位不会随意开口的交谈者,可以陪伴我们许久。在这位老朋友身上,一切都是有记忆的。阅读书籍的每一个瞬间共同构成了我们活过的日子,被重点标记出来的书页记住了我们的奔跑、漫步与停留;那些心碎、心动、心在春风中驰荡的瞬息,被书装订在了一起,一股脑地收藏进了一个时间的瓶子里。
  对书交付自己的信任,是一位读者的本能之举。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书,看那些到处捡来的纸片,父亲把自己从报纸上剪贴下来的文章整理在一起,回家的时候带给我。我就按照他筛选出来的主题进行阅读,剩余的那些像边角料一样的材料也舍不得扔掉,到暑假的时候自己躲到二层阁楼上去看个尽兴,夏天的高温蒸发出来的汗水落在书面上,砸出一粒粒清晰的痕迹。
  岁月贫瘠,但是像旷野一样辽阔。
  通过阅读书籍,我享受到了一人所独有的世界,其中充满了不能对他人耳语的声响。神秘的,裹着香气的,未被沾染的,一个由自己撒网而捕获到的独特属地。
  我们要学会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我们都需要这些技能来守护、来保卫我们自己的思想。他们都到生活里去了,生活里人口众多。正因如此,我们总是试图捍卫住什么,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吗?还是对人类某种崇高追求的向往?或许两者都有吧。在一个人的鳞片被生活悉数扒下时,书籍确实能给人带来某种心灵的慰藉。
  年龄和阅历让人能够读懂一些书,但人生并非经由纸上的勇气来展开。真正的人生总是充满了接力式的困难,它给我们留下喘息的空间,然后又催我们继续上阵。在这个此起彼伏的征程中,阅读给我提供了一个更为抽离的视角,供我来打量自己。是的,它并不负责给我提供现实的勇气。
  对抗现实的勇气,都是靠我自己,一点一滴,像榨油一样,从现实的风口里费劲地沥来。卡夫卡说,阅读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头,劈向我们冰封的内心。我在《卡夫卡谈话录》中学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坦诚——“人们试图把生活像笼中的鸣禽一样关入书中,可这是无法成功的。恰恰相反!”是的,这句话劈中了我,它让我知道,书籍不应该变成我们围困生活的栅栏,读书也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无法通过读书来逃避庸碌和琐碎,因为日常生活才是我们的阵地。拥抱无止无终,一日长于百年。迄今为止,读书所带来的那一点沾沾自喜,不久后就会在更伟大的思想面前变得矮小而可笑;读书时所做出的道德判断,很快就会被作家“见天地和众生”的世界观轻易地解构;读书时所调动的自我生活经验,充分照见了一个人思想疆域的限度……读书就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它如影随形,却又无须揽镜自照。
  一个需要腾出专门时间来读书的人,通常是不读书的。正如罗翔老师所言,世界读书日,可以读书,也可以不读书。即便不读书,我们也可以去阅读信息媒介时代的其他资料,我们也可以去阅人世,读自然……阅读其实是思考的一种形式,如果放弃了它,相当于只能在狭窄的小圈子里自己转悠,一直一块花布铺天盖地而下,将我们的双眼彻底蒙住。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书籍是一条隐秘的认知通道,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和世界进行联结。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单行轨,人生也不会只有一种活法。是书让我看到,自己的无知是透明的,是清澈的,是活生生的,就像水消失于水中一样。但同时,书籍也让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拓展了我的个体经验,让我感觉到了世界是由不同的版块构成的,没有谁可以成为一座孤岛。
  阅读的双脚迸溅出火花,浇在黯淡无光的废墟之上,我们会看到快乐一闪而过的残影,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永远滋滋作响,翻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