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丽泽堂的故事
作者:牛宇 发布时间:2019-11-03 08:51:56
浏览次数:

老师说,“韶华曾为少年留。”我说,“丽泽堂里故事留。”
曾经在淮中有过最美好的回忆,有关食堂的故事,占据了很重要的篇章。

初中就读于文通中学,校园中轴线东北角,与勺湖公园接壤的食堂叫滋圃堂。“滋圃”二字,跟校园里其他建筑命名一样,展现着丰富的淮安历史文化,它是民族英雄关天培的字。

后来高中升入淮安中学,食堂位于中轴线正北方,叫丽泽堂。那时十五六岁,没有深究“丽泽”二字的含义。如今提笔,一时语塞,颇为遗憾。借助百度,搜寻“淮安中学丽泽堂”,期求其详,只得知原淮安府学献功堂后,有一丽泽亭,其余不详。再向邵老师求教,她请教了淮安文史专家祁宏后,转告于我,关于丽泽亭,记载于清乾隆年间《淮安府志》,此亭是宋嘉定年间教授王呈瑞修建;又告诉我,“丽泽”二字出自《周易》兑卦《大象传》:“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于是我又由此查询,百度解释为两个沼泽相连。朱熹云:“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后比喻朋友互相切磋,又比喻惠泽。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诗曰:“浹丽泽於百灵,蔼英声於亿载。”
至此豁然开朗,由衷钦佩当初为淮安中学食堂命名“丽泽”的人,想必一定是经纶满腹的老学究!
淮中校园里,全体师生人手一张校园卡,特别是学生,既是身份信息卡,也是校园消费充值卡。凭借这张卡,可以在丽泽堂刷卡就餐,也可以在南大门的商店购物,或者食堂北后门的浴室洗澡,住校生插卡打电话、刷卡打热水,总之“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而对于我这种走读生来说,更多的是去食堂吃饭。
对于学生来讲,中午最后一节课、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仿佛战场的冲锋号。任课老师就是指导员,冲锋号响起,指导员一声“下课”,同学们都朝着食堂奔去。此时,啥985、211都没填饱五脏庙重要。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的地震演练,有部分同学若无其事地走下楼,随后进行的演练总结上,宝荣主任说,“孩子们,要是真的地震来了,那得埋了多少人啊,慢慢吞吞!演练要当真,拿出你们下课了往食堂跑的劲头去保命!冲刺阶段的学习也一样,要拿出往食堂跑的劲头去冲刺!”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失笑。
丽泽堂一共三层,由“东一、西一、东二、西二、教职工餐厅、报告厅”六部分组成。那时候食堂几道“早去有,迟去无”的抢手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道是京酱肉丝,盘子中间堆着色泽诱人的酱炒肉丝,滑嫩滋味足,边上放着黄瓜条、香葱丝,几张烫好的千张,切得四方四正,端过菜来,屁股一沾椅子,便迫不及待地上手裹上一个,大快朵颐。剩下的一点酱,都得用饭拌了,实现光盘。还有冬天的小火锅,每当遇到上午第四节体育课,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因为可以提前去食堂,四五个人,一人一样菜,必定火锅在中间,锅里的菜在沸腾,我们的心一起奔腾。食堂煮的鱼也很是不错,一条鱼,两个人吃,足矣。可惜的是,在哪个厅吃的,倒是忘记了。
提到体育课,每每新学期,新课表下来第一件事,一定是看体育课排哪了。我觉得把体育课排在了某天上午最后一节或者下午最后一节的班级的学生,一定是最开心的!上午第一二节课下,必然有人催着课代表,快去找老师问问午间小题练在哪里,抓紧布置。然后带上笔,带上胶带,揣上小题练,去操场集合上体育课。
那时候教过我的几位体育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高原老师,熟悉起来,我喊他“老高”,他喊我“小牛”。
体育课集中后,点名完毕,老高一定会说:“口袋里带作业、笔,都掏出来放在一边,一会儿有时间写,既然上了体育课,好好放松放松,活动活动,学习老坐着,影响发育!”大家一阵哄笑,有带纸笔的同学也积极响应,迅速掏出作业放在操场边上,这番认真的玩笑话,算是让大家彻底放松下来,投入锻炼。动作也并不是很多,小跑一两圈,前后分散队列,听哨音进行伸展运动。活动完毕,“立定,向中集合!”老高的口令一下,很迅速地大家集合到一起,“说几件事:第一,注意安全;第二,不要随便乱跑;第三,听哨音集合。解散!”于是,打球的打球,带作业的三三两两地结伴同行去食堂写作业。
十一点二十左右,食堂窗口陆陆续续开张营业,这时候比往日里有更多的时间,挨个食堂考察有没有平日里吃不到的菜,更不存在“早去有,迟去无”的抢手菜,一定是早早排队,甚至是第一个端了,美滋滋地品尝。往往吃完饭,老高也吹集合哨子了,“看牛宇满嘴油,肯定又吃饱了,去,跑两圈再下课!其他人解散!”逗我的话,又是一阵笑声。这样体育课,怎能不叫人期待,并铭记于心!

丽泽堂除了吃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自习室。
每次期中、期末、统测、联考等全校大考,按标准化考场安排,三个年级错开场次考试,那么不考试的,就去丽泽堂,按一部在东、二部在西,再按班级依次排开自行复习。一个班一排桌子,老师们行走其中,随时为举手发问的同学答疑解惑。这时候,没有某班老师之分,只要是对应学科,都可以向老师请教。在食堂复习,虽是人员集中,相对班级略显嘈杂,但是只要用心,“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总是有意外收获的。
淮安中学的校园文化也是一大特色。“五四辩论赛”、“一二九科艺节”、“英语舞台剧”等多种精彩活动经常在三楼东的报告厅里上演。
在那里,我曾经听过同学余音绕梁的古筝演奏,听过同学慷慨激昂地朗诵《满江红》,听过气壮山河的大合唱《保卫黄河》。还有精彩的辩论对决赛、搞笑的英语表演,老师们上演的节目,都让我难忘!
每年高考前,学校体贴地为大家发放了高考期间的免费餐券,食堂也隆重推出祝福考生的高考菜。例如黄豆炖猪蹄,取名“蹄蹄豆”,谐音“题题对”(淮安方言,“对”读成“豆”),充满了对考生的祝福;清蒸鲤鱼,取名“鱼跃龙门”,吉祥之意不言而喻;还有红烧鸡翅,取名“大鹏展翅”,是对同学们未来人生路最美好祝愿!
一场高考,为我在淮中的三年学习生涯画上了句号,我也永远成为了“我以毕业于淮中为荣”的无数学子中的一员。难忘淮中,难忘校园路旁的参天梧桐花处处,更难忘丽泽堂里的美味饭菜香喷喷,还有在丽泽堂里那些我曾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有关青春,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