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我是怎样教学生读书的

作者:梁艳 发布时间:2018-01-23 09:07:41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180123090755_副本.jpg

 


  核心素养一出,普天下的老师不谈谈读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语文老师。而一直坚持推广课堂阅读的我,反而无所适从了。君不见书单一份一份,这也是名家,那也是专家,不读书的教育现状让人担忧,一窝蜂的谈读书也让人担忧!
  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设计,现代社会的思维惯性,竞争的压力,都在确立科学思维的霸主地位。苦学已然成为少年学子的必然状态,有的学生说,我作业都完不成了哪里有时间读书?思考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一线教师无法改变体制,只能改变自己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一点读书的美好一刻,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快乐地生活并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为改变一课一境,甚至是某个孩子的一生,至少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能探风雅无穷意

 


  “能探风雅无穷意”,这是明朝方孝孺《论诗》中的一句,可以借用以传达一种期望,期望学生在认知阅读的过程中到达更高境界。
  所谓认知阅读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加工处理文本信息,在多重对话中实现文本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伴随着感知、理解、分析、综合,是一切阅读的基础。在常规的文学文本教学中,教师的阅读要求明确提出高要求——一篇文章不应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高见”,比对“参考答案”,而应以“我”的个性眼光,对文本进行叩问、质疑、充实、延伸,如此,阅读才可能臻于一个新的境界,甚至体会到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为了完成认知阅读教学,我曾做过这样一些实践:
  ①早读时,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速记练习,这种活动,可以提高注意力和思维训练。
  ②课堂任何一篇文章的讲读,同学要会勾画点评文本,做到提纲契领,胸有全局,整体感知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彼路识斯遵”,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全文时一定要先理清文章到思路。要养成“读一段,总结一段”的好习惯,即读了一段文字之后,用一句话总结出它的内容。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训练,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印在脑海中的就不再是洋洋洒洒、纷繁芜杂的一大篇文章,而只是全文的纲要了。“纲举目张”,把握全文的纲,自然就获得了整体感知,那么自己写文章也会有起承转合的思路了。
  ③对于比较经典、难懂的文本,可以由学生探讨阅读,可以写成短诗或散文诗。这样丰富了课堂,也收获了阅读。在阅读文本《狭的天地》,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教者把文本改成短诗或者散文诗,以便梳理结构,结果课后就拿到了十几首根据文本改编的小诗,虽然笔法稚嫩,但却切合文本的思路与意蕴。
  教书十几载,读过很多的文本,教过很多的文本,设计策略与方法,带着学生能读进去方为正道。听过若干优课或者名家课堂,总是会思考一个问题:学生的原始阅读感觉是怎样的?他们抛开老师的引导,会自己阅读吗?学生的解读能力在这课提升了吗?
  基础的认知阅读教学,优点是在“语文知识”下达成认知“文本有什么”,有助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而现在的文学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认知阅读实践,从而思考、探寻、捕捉到文本表达的“无穷意”。

 

微信图片_20180123090826_副本.jpg

 


  二、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认知阅读力求于关注语言的内容与语言的形式,为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服务。如果文学阅读仅局限于认知阅读而缺少应有的审美倾向,提高文学阅读水平只能是妄谈,反之亦然,因为认知与审美相辅相成。
  今天语文课科学化、伦理化倾向的认知阅读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现一种普遍的态势,并愈演愈烈。而它之可怕,还在于我们无法怪罪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它涉及教材、教师、考试制度等各个方面,最终牵连到教育制度的根本设计。所以在认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审美取向的阅读。
  所谓审美取向的阅读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在“主体间性”的交流和对话中涵咏情感之美,体悟精神之美,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促进学生鉴赏作品兴趣提高的教学取向。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没有语言的诗。比如能敏锐地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喜欢驻足欣赏路旁的花丛;或明月当空关灯赏月;或在炎炎夏日,为让邻居消暑,一直洒水到邻居门前……下雨时欣赏雨景,刮风时倾听风声,遇到有困难的人便挺身相助。”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这样诠释美。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找到文本的美。
  在一次试卷的讲评中,遇到了一首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
  汉宫春•立春日⑴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⑴《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在师生共读几遍之后,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立春日与立春日的活动,那些春意盎然的画面。
  于是有的同学查找了古人的习俗: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有的同学做了相近联想,并积累春日解愁之诗。
  宋·戴复古《沁园春》词:“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春饮    徐凝
  乌家若下蚁还浮,白玉樽前倒即休。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赠馆驿刘巡宫    赵嘏
  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
  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
  一课之内能有这样的小专题,那么课后就可以有更大的专题,于是我们可以形成自己课堂的二十个专题,而每个专题都衍生出一种审美体验。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不要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学生的一切!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进行专题性学习的拓展,即一段时间内以专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学习形态。从语文科学的角度讲,专题阅读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与思维水平。

 

微信图片_20180123090831_副本.jpg

 


  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需要阅读视野扩展的课外阅读。这里的视野不仅局限于文本视野、课程视野,更主要是文化视野。语文教育承担着人类文化保存、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使命,这种使命是通过文化的客观精神与文化的主观精神的交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生成来实现的。教师如何扩大学生的视野,首先自己要广泛的阅读兴趣,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阅读习惯与阅读期待。
  笔者刚开始教书的时候,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籍。一方面因为教师本身应该持续不断地阅读,有了会心处便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在于阅读是一件好事,就像喜欢音乐一样。有一本书就叫《读书这么好的事》,但读书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不明说,我们也未必能说得出来。所以局限于每个人生活的城市、封闭的社会环境,读书也许就是一种唤醒。
  记得当时的高一语文课代表,一位可爱女生,她因为我对《诗经》的阐释而喜欢《诗经》,高中三年,就是《诗经》陪伴她度过的。作为教者,我们不知道这种喜欢究竟影响了她什么,对她将来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但这确是一种支撑。2010届的高三班里有个男孩叫陶超,因为一次晨读诵读了海子的诗,非要我帮忙买了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高考结束,他看到我的藏书,反复的说,因为一本海子的诗,让他度过了高三最艰苦的日子。我总共买过7本人民文学版的《海子诗选》,送给学生,最后自己一本也没有留下。
  读书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唤醒。曾做过调查,高一的学生几乎没读过一本概念中的好书,知道余秋雨的已经不错了。根据情况,我制定了一个阶梯状的阅读表:先读童话,《小王子》《夏洛的网》和安徒生。读过童话,才会知道世界上有真正的美和善良存在,那么我们无论在多么幽暗的时刻,都不会丧失对未来对人性的信心;接着是一些好读的文学性作品和一些传记,审美的或者锻炼人的意志的;再接着是一些历史事实的东西,尤其是近代史,也包括治历史的方法;还有就是一些稍微有些学理的东西,说出真相总是有意义的,这是基本信念。
  即使高三学生阅读原版的名著和经典不太可能,但作为一种“临阵磨枪”的急救招数,阅读如下三类材料还是可以收到“补钙”之效的:一是手头现有的——语文课本;二是阅读整理的——每周一书的简介;三是经过分类整合的——每周壹报(一周新闻,《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的热点新闻、评价)。

 

微信图片_20180123090836_副本.jpg

 


  科学思维方法在各个领域的扩张本是现代的大趋势,这也许是无可挽回、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以之取代一切却令人悲哀,尤其是当它在文学的感受力的领域横冲直撞充当警察和法官的时候。读书是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是我们生而为人必需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分数而就此从孩子身上剥夺掉,还请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语文课堂,这一刻已经无容身之地。


  参考书目:
  《课堂教学艺术》   张丽晨     中国林业出版
  《语文课需要文学思维》    西渡(2010《语文学习》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