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张欢:流水的后进生 浓浓的师生情

作者:张欢 发布时间:2017-11-21 09:50:11 浏览次数:

张欢1_副本_副本.jpg

 

 “后进生”这个词很多人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用“难教生”来形容,其意义和“差生”、“后进生”差不多,只是重点放在“教师难教”上。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既然如此,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
  我个人喜欢这样解释“后进生”——后来进步的学生。当我们怀着这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后进生,坚信他们是可以被转化的,我们就会以更柔和、更细致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且事实证明,往往给我们带了职业成就感的也正是这些后进生。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流水的后进生


  我认为关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只以目前的学习成绩来定义。百度百科对于后进生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努力学习成绩仍然差的学生,由于成绩差异使他们被区分出来,引发后续他们过激的违反教学管理的行为。第二种是本身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能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变差。这两种定义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第一种学生本来只是成绩差,因为我们的区别对待,道德品质也变差了。而第二种学生,因为我们只看到目前成绩还不错,忽视或者容忍他们道德的缺陷,致使他们不断挑战规则最终无心学习而成绩变差。
  我之所以在标题中用到“流水的后进生”,其一是因为我认为后进生不再是我们以前定义中的“成绩差”这一项,还包括“道德品质差”,这个定义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不符合我们新时代要求的公民素质的学生都应被称为“后进生”。其次,后进生是可以被转化的,如果我们倾心相对,他们是可以从“后进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是“优等生”。但是如果我们唯成绩论,也可以有“优等生”转化为“后进生”。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成绩、行为习惯的走向,尽量少点遗憾,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有成效。


  一视同仁  适当倾斜


  在刚接手新班级学生时,我不太喜欢问其出处,因为知道了他们从哪里来,就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忍不住给学生贴上标签。在高一入学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跟学生强调 “英雄莫问出处”,不管你以前成绩怎么样,到了高中就要重新开始。当然空洞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相信,我举了两个以前学生的例子,用实在的事例说服学生,让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后进生”是可以转变成“优等生”的,而掉以轻心“优等生”会退化成“后进生”。7年前我有个学生高一是文通班,高二分班到了我任教的物化普通班,高考的时候连本科都没考上,他的高中生涯是不断在走下坡路。而另外一个是2016年刚毕业的学生,他高一、高二都在普通班,高三分到物生实验班,到了高考被一所一本院校录取,他的人生充满了不断向上的正能量。很多学生当时听完这俩种对比就很有感触,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半学期下来,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班级有几位学习优秀又很刻苦的同学,我想树立他们为学习榜样,就把他们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发现几次考试名次不断上升。后来私下了解,结果更让我惊讶,目前在班级前10名的同学里竟然有3位曾经入学的时候排在班级40几名(全班56名学生),当我经过他们的同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成绩对比表时,同学们都很震惊,他们没想到他们眼中的学霸竟然曾经是这个班的“后进生”。其中最典型的一位T同学,入学大概排在班级50名,到了高一分班竟然分到了文通班。当然这些同学可能是因为中考失利,本来成绩并不差,可是如果我一开始就用成绩去区别对待他们,可能就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或许是因为我的这种引导,原来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在高一期末考试中很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只要学习稍有进步,我一定会找机会表扬肯定,不断树立正面典型,向学生宣扬成绩本来就好并不难得,难得的是通过努力不断提高。


  当“班级小组管理”遇上“导师制”


  所谓“一视同仁”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我把它体现在班级管理上。我们淮安中学多年来一直提倡班级小组积分管理,而我也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实施这一管理理念。在班级分组的时候,我从来不把后进生单独成组,而是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通过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很多班主任每次调位置都很纠结,我们班位置调换是根据小组积分的,积分最高的小组优先选择位置,积分低的小组只能等别人选剩下的,当然一个小组的同学要集中在一起。每周积分最低的小组还必须要在班会课上表演节目,既起到了班会课的娱乐效果又能小惩大诫。这样操作使得学生比较在乎小组积分,特别是后进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就不会随心所欲,班级整体班风一直以来都比较好。
  小组管理使得班集体整体团结、向上,而导师制无疑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行的导师制,将后进生根据不同的特点分配给不同的老师,这样做既减轻了班主任工作压力,也使得转化后进生工作更有针对性。现在班级有一位S同学数学很差,在丁军老师成为他的“导师”后,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有一次检查学生错题集,我发现他的错题整理非常用心,几乎每一道题都注明了注意事项甚至解题方法。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他的数学考了144分,比上次月考进步约30分,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方法帮助他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而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只靠班主任是绝对做不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导师制,才能做到对后进生“对症下药”。
  在跟学生谈话过程中,有两位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我现在班级的Y同学,一直以来有很多行为习惯都不是很好,在面对他的时候我一直很严厉。有一次谈话,学生鼓起勇气跟我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老师,您总是批评我,我有困惑也不敢跟您说了。”这一句话,让我顿时无言以对。我们很多时候总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和后进生对立起来,如果多一些真诚的交流,学生可能更愿意面对问题从而努力去改变自己。
  另一位是2016年毕业的Z同学,该同学高三刚到我班时成绩倒数,据了解他整个高二全玩掉了,因此对于高三学习是有心无力。高三第二次统测成绩还很不理想,我的一次谈话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事先了解过他父母是在菜场做夜场水产生意的,我的谈话从他父母入手,我问他:“你觉得现在学习辛苦吗?”他说:“很辛苦,而且不知道这么苦有没有回报。”我接着又问:“那你的苦和你父母相比呢?如果你未来也像他们这样生活,你觉得苦吗?”我没想到,一个大男生在听到这个问题时竟然哭了。原来我这次谈话真的很巧,他寒假正好被他母亲每天凌晨就拉起来去菜场卖水产,因为亲身体会了父母每天工作的辛苦,后来下学期的学习明显变得主动,最终成为我们班高考中的一匹黑马,竟然考过了一本分数线。其实并不是我们老师的谈话多么有魔力,而是选对时机的交谈可以让学生直视自己的内心,能让他们更有勇气去改变。


  浓浓的师生情


  在与后进生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用规则去严格管教他们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很多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太多严厉的指责甚至惩罚,可是收效甚微。而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场真诚的交谈却往往能让他们卸下心防。我们与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是历经岁月而日久弥新的,时间虽能冲淡离别时的感伤,可是一旦重逢,彼此之间的师生情谊立刻能被唤醒。我想这就是教师这份职业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这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