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如月和她的“淮上会”

作者:新淮中 发布时间:2017-11-01 09:36:29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171101093706_副本.jpg

 

         如月,何许人也?淮安一教师也,生于淮长于淮,本名娟。35年前,她读初一时,跟着小姜老师学习《济南的冬天》,见到舒庆春先生拆“舒”为舍予,笔名老舍,字舍予,故效仿,拆“娟”为“如月”。此后,如月就成了她的笔名。再后来,网上注册时,“如月”已被人抢注,于是乎,借着当时“淮安”一度被更名为“楚州”,她就另捡拾一名,曰“楚楚月”,倒也切合她小女子的身份。她常说:“我不是太阳,我想做月亮。”

 

微信图片_20171101093850_副本.jpg

 


  淮上会,啥意思?淮上,淮水之上,“淮”既指“淮河”亦指“淮安”。淮上会,旨在推介淮安本土文化,让古往今来的淮安人,以及喜爱淮安之人,相会于淮水之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
  淮上会,自2017年1月19日开通以来,坚持每日更新,多数时候是一篇,偶尔两篇甚至三篇。文稿既有如月下水涂鸦的,也有热爱淮安文化的文友稿件,后者居多。毕竟现如今如月首先是一个教书先生,然后才是一个文史爱好者。
  网络真正是个好东西,虽然素未谋面,但是她却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人士。如《水浒传》研究专家陈伯新(笔名老槐树),从淮安城南蓼儿洼、淮安方言等入手,解读《水浒传》与淮安的渊源;淮安街巷文化领队徐爱明,深入老街老巷,挖掘每一条街巷背后的故事,每一次都从精心拍摄的数百上千张照片中再精挑细选数十张,用作推文配图,随着淮安老城区改造,这些照片将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史资料;淮安文史专家郭寿龄,他的家里堆积了满满一大屋子和淮安相关的书籍、书稿;从小在淮安长大的草根学者章来福,因一块淮安府学的青砖走上文史研究道路;土生土长的下关人王爱兵,成功策划实施国内首例编史众筹项目《下关史话》,为地方乡镇村史志编纂出版提供了完美案例;文艺女青年李梅芳(笔名松间月),行走于一个个名胜古迹间,用一支灵动的笔记录她与它们的一次次亲密会晤……
  夜深人静时分,如月每每编辑他们的稿件并推送,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受益人。走过春夏,步入金秋,随着日子一天天地叠加,她在涨知识的同时更加喜爱淮上这块土地。“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她伫立于萧湖边,几乎纹丝不动地举着手机连续20多分钟拍摄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一次又一次聆听周安的那首《我是骄傲的淮安人》时,每一回内心都充盈着兴奋而又自豪的情感。
  二十多年前,当她还住在老东门大街伏龙桥巷时,见到周围许许多多的巷名,诸如:王举人巷、回龙巷、三棵树巷、打线巷等,忽然萌发了走进这些老巷了解它们前尘往事的念头,寻思着如果有空就去老街老巷走一走,和那些尚还健在的老人家们拉拉呱,听他们说说那些久远的故事。
  此外,2012年高考前夕,一位高三男生来高二语文组咨询作文,她和他闲聊,他说起刚刚在任建伟主任办公室看到他的桌上摊开着的老淮安地图。她告诉他,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并且聊起了自己对淮安文化的喜爱以及文化传承的话题。当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忧与爱”,那位同学语文超常发挥,想来作文写得不错吧?
  淮安,如果追溯到青莲岗文化,距今何止五千年?如此丰厚的淮安文化,是传统文化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不仅仅对一个人的高考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
  当她走进堂子巷的周家铁匠铺,见到的不只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的日常用具;当她走进老西门大街徐家老宅登上闺楼,边拍照边和女主人闲聊,耳闻目睹的不只是她的拳拳之情和凝重的眼神;当远在异国他乡的高一同学朱从武,把国内较难找到的《乾隆淮安府志》电子书发送给她;当已退居二线并暌违多年的高二班主任沈宁淮老师,把他在朋友圈中刚刚看到的《人民的名义》沙瑞金大秘的扮演者徐小恪的照片转发于她;当她深夜冒昧地联系陌生人——淮中校友张卫,而他在第一时间把前国家队女篮主教练孙凤武的电话号码告诉她;当像巴根草一样的淮安民俗研究专家金矿先生,把他撰写的文稿和精心选配的图片发给她……涌动在她心里的不只是欣喜更是感动。
  当她看到《那些年,发生在淮安师范附属小学的故事》蒲公英的约定(网名)“笔者随笔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童年记忆,真赞!感恩!”的留言;当她见到《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口高跷》张丽“我是东作人,我家三代都会(高跷),按现在的话说,那时高跷可火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人玩了快失传了”的留言,当她读到《淮安街巷|东长街》背影不孤单(网名)“淮安区(老淮安)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文化魅力!每年大量来淮的外地游客一直对此有深深的感觉!我们感恩荣耀于(数)千年淮城的历史沉淀时,大多数的老淮安人身上却始终缺失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感、意识感。一些城市建设的方面,一味埋怨政府的同时,普通老百姓是否自我也反省过……”的留言:怦然心动之余更多的是激发使命感。

 

微信图片_20171101094217_副本.jpg


  他们,还有他们,都是淮上会越来越丰厚的源动力与得力支撑。
  其实,每一个淮安人及其生活都是淮安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都是传承淮安文化的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回娘家,她和老爸老妈以及小妹小弟闲聊,知道了老车站、赤脚医生、六月六吃炒面、插秧等等。一些年轻人也融入淮上会,《老虎灶在我家的那些年》《闻思寺和济平长老》《高考状元牛骁:青春悄悄开始的地方》《秦家大院》《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等文章就出自90后牛宇、夏雨和单花佳之手。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淮安人岂能不识淮安?淮安人尤其是年轻的淮安人,他们的本土文化底蕴不能是空白,淮安历史文化传承不能断层。
  不知不觉中,淮上会已被搜狐收入麾下,那是6月。点击“搜狐首页”,打开“淮上会的个人展示页”,《名人与淮安|林则徐与淮安的诀别》现有1.4万的点击,《淮安街巷|大鱼市口东、西街》1.4万,《喜讯|宁泽涛伴郎首秀!就在淮安!!就在昨天!!!》1.2万,《如月和她的“淮上会”》9165,《名人与淮安|84年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考察淮安》4481,《春风十里不如你: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女婿好儿媳》3944……她知道,入驻更大的平台,淮安人更骄傲,淮安城更美丽!

 

微信图片_20171101094004_副本.jpg


  听——
  “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这是留寓长安多年的赵嘏《忆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眷言王乔舄,婉恋故人情。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这是诗仙李白《淮阴(淮阴市碑立于老淮安城府市口)书怀寄王宋城》……
  淮安故事多,常于此地游。“直上倚天楼,怀哉古楚州(淮安的古称)。”我们——天天“淮上会”。

 

微信图片_20171101094106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