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与共和国同辉煌——江苏省淮安中学建国六十年来历程回顾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21 08:20:07 浏览次数:

  江苏省淮安中学从建校到现在已有106年历史了。解放前的40多年,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后六十年,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初级中学发展壮大成一所完全中学,从初具规模发展成为四星级名牌学校。六十年的历程表明,淮安中学是在新起点上,得到新的飞跃发展,取得了新的辉煌业绩。

  百废待兴 筚路蓝缕

  说到淮中六十年发展历程,首先要从二联中说起。
  1948年,淮阴、淮安第二次解放,成立了两淮市。曾任民主政权淮安县教育科长的黎明同志回忆说:“两淮解放后,原去吴江芦墟的省立淮安中学18位教师和93名学生归来。在此基础上,淮城市成立了两淮市二联中,谭稚成(中共党员)任校长兼教导主任,汪育才任副校长。”这表明,二联中是以原省立淮安中学的教师、学生为主体,兼收原县中、私立中学等校学生建成的一所中学,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组建的淮安唯一一所中学,也是百年淮中的一个新起点。
  谭稚成同志既是原省淮中学生、教员,又是二联中和淮安县初级中学校长。谭老于1948年9月入党,在淮中工作一年,后调任华师大,1982年病逝。谭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在纪念淮中六十年光辉历程的时刻,让我们永远缅怀谭老的不朽业绩,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把淮中办得更好。
  1952年,师生们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校园。在韩克秋校长带动下,利用课余时间运砖瓦,砸石子,平整土地,修建校舍,绿化环境,并在青龙桥和太清观街开辟了学生宿舍。1958年,学校已初具规模,并有了解放后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这一年,新任校长吴希侨组织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办起了造纸、砖瓦和教具厂,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60年,学校跨入江苏省重点中学行列。

  拨乱反正 声名鹊起

  1979年,在朱树人校长倡导下,学校拨乱反正,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在教职工中开展“像周总理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活动。自此,每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诞辰,学校都隆重举行表彰大会,形成了淮安中学德育工作和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
  1980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
  1982年,周察校长在总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立志、勤奋、求实、守纪”的校风,“严谨、务实、灵活、创新”的教风和“自觉刻苦,科学进取”的学风。针对德育工作“大呼隆”、“成人型”、“随意性”的弊端,提出了学校思想教育“具体化、生动化、系列化”的要求。在学校党支部和校长室的鼓励下,部分教师开展了以“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做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探索,充分利用淮安作为周总理故乡、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的有利条件,开发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人文景观、博物资源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源,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进行爱乡、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1985年以后,在陈廷伟校长等领导的带领下,学校提出“五育齐抓,和谐发展”的教育管理目标,以“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全面,决策要慎重,效益要保证”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赞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德馨老师。她是一名女同志,当时年龄五十左右,她利用星期天、寒暑假,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农村孩子的家,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位学子,收到了突出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制定了《教职工M工作法》,完善以“重大决策由教职工审议,重要措施向教职工咨询,学校工作受教职工监督,干部功过让教职工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92年,陈廷伟校长还根据新形势,提出了“科研兴教”的口号,以推动学校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自改革开放的1979年至20世纪末,淮安中学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学校拥有两幢面积为4500㎡的教学大楼,有33个标准化教室;面积为800 ㎡的“翔宇堂”集饭堂和会堂于一身;面积为3000 ㎡的实验楼(系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建)有实验室、仪器室、语音室、阶梯室等,同时还配有各种先进的设施;学校图书室有5万多册图书,数百种报刊;运动场已于1990年重新修建,有250㎡跑道、两个水泥球场、一个足球场及田径、体操等体育设施。新建了三幢教工宿舍楼,教工住房得到了改善。
  当时学校教职工20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32人,一级教师71人,基本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各学科配套、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早在五、六十年代,先后有近百名苏、锡、常、宁、沪、浙、皖、豫籍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苏北,来校任教,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1980年代,一批教师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陈廷伟校长受到国务院表彰,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王鹏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汪骏、杨柏龄、彭冬时受到国家教委表彰,杜健、曹福来、徐朴等受到省政府表彰。青年教师中有6人次在省级优课竞赛和青年教师教学论文竞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毕业率、升学率、竞赛获奖率一直居本地区前茅。1992年高考本科达线率、录取率名列淮阴市各重点中学榜首。先后有70多名学生在市、省、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牛鼎彤同学获1987年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江苏赛区第一名;詹晓霞同学获得1989年全国数学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在1990年全国统考中,魏奇志同学获江苏省文科总分第一名。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航天科普优秀单位”、“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1990年,经省教委检查验收,确定为省首批合格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又被省教委确认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之一。

2003年10月,新中国复建淮安中学50年参建学子聚会合影。  本报资料

 

1998年,建国后省淮安中学历任校长合影。         本报资料



  励精图治 新谱华章

  进入新世纪,淮安中学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叶延武校长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口号,在校园内增设了世纪碑和《集翔》雕塑,建起了拥有400㎡塑胶跑道的运动场、拥有3000座位的室内体艺馆和33口标准教室的沈坤楼。
  经过淮中人的努力,2002年4月,淮安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淮安中学”。2004年2月,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2001年,学校开办了民办性质的初级中学——文通中学。历任校长为任建伟、洪波、杨春宏。办学以来,文通中学坚守“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弘扬“忠诚热情,和谐创新,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文通精神,着力培养“文理兼备、中西贯通、身心两健”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现在,文通中学有教学班94个,学生5000多人,教师30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0人,市(区)骨干教师48人,区学科指导组成员26人。
  学校办学重素质重特色。“校园四节”(“文通之春”艺术节、“文通之夏”读书节、“文通之秋”体育节、“文通之冬”科技节),“菊展”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办学业绩显著,2004年首次参加中考,各类指标均列全市第一,2005、2006中考稳居全市前三名。2007年中考取得全面丰收:总分700分以上717人,达淮安中学(四星级高中)计划内录取分数线906人。2008年中考,在高分段上又有了重大突破。2009年中考,更是取得骄人成绩,淮安市第一名、第二名均花落文通。首届毕业生中,韩丰勇夺苏北五市高考状元,近10人达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凸显了学生潜力大、后劲足的优势。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学校先后有800多名同学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培养出多名淮安市数奥状元。2008年,学校获得江苏省首届“江阴高中杯”中学生武术比赛初中组团体二等奖和集体刀第八名。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孙驰同学以40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国第一,成为淮安市唯一的江苏省信息奥赛状元。此外,教师优课竞赛及论文获奖也是硕果累累,仅2008年就有28人次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文通中学已成为淮安地区设施最先进、质量最优秀的初中校之一。
  自创办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淮安市德育先进学校、淮安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淮安市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楚州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楚州区体卫艺先进单位。2008年,还获得了楚州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生源输送奖”。
  目前,文通人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奋发有为的风貌,行进在品牌学校的行列中。

  百年名庠 世纪新篇

  2003年7月,学校成功改制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同时组建“江苏省淮安中学教育集团”,董事长为高尚梅。2003年10月,学校在周恩来纪念馆东北角、楚州大道与翔宇大道交界处征地326亩,高标准建设新校区。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全部人员分两批迁入新校区。现在的江苏省淮安中学已经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化、园林化、现代化、科学化、个性化”的新校区。改制激发了内部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江苏省淮安中学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淮安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良好的声誉和优良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青睐的亮点。
  新校区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具有后现代德式风格,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16万余平方米。新校区拥有省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电子阅览室和115多口多媒体教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图书大楼、阅览室一应俱全,现存图书297400册。学校还建有大型报告厅、铺设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能容纳6000名师生就餐洗浴的餐厅浴室和每间宿舍都设有独立洗卫设备的高标准学生公寓楼。
  学校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质量卓异。现有115个班级,6000多名学生,401名教职工。高中教师386名,全部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4名,中学特级教师3名,中学高级教师113名,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5名,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计12名。有22名教师受到省、市及国家级表彰,教师近三年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62篇。
  2005年秋季,学校启动新课程改革。三年来,在刘家勇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按照“把握实质,淖急福卸袂笫敌А钡脑颍贫┝恕督帐』窗仓醒晷驴纬淌凳┘苹罚卵9芾矸绞剑罅Υ俳淌脱慕巧洌行平诵驴纬谈母铩�
  学校近年来根据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除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外,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优化,着力进行了课程建设。学校自主开发了《像周恩来那样律已待人》、《周恩来与故乡》、《诗眼看淮安》、《大运河文化》、《吴承恩与<西游记>》、《壮丽东南第一州》、《特级教师张贤平讲作文》、《生活中的数学》、《校园生活英语》、《化学探究实验》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除满足本校学生的选择外,还在全区各中小学推广。此外,学校作为淮安市化学、历史学科基地,高中化学、高中历史以及高中语文等一批优质课程在淮安市享有盛誉。
  加快师资建设,打造名师队伍。学校全体高中老师学历全部为本科,其中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有4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有18人,正在攻读教育硕士的有6人,研究生已占全体教师的6%。
  深化人事改革,搭建事业平台。学校自2003年以来实行了“聘用制”。遵循平等自愿、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原则,与全校员工签订了为期一年的聘用合用。打破干部与工人、固定工与合同工等身份界限,突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原则,提高课时津贴在工资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福利待遇,为教职工子女的上学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构建优美环境,营造育人文化。环境是呈现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课程。充分利用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精美的花木牌、醒目的标语来构建文化氛围,标牌内容以周恩来教育名言为主,已经成为淮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历史文化载体,徜徉其中,仿佛是在聆听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注重校园历史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主体文化建设,《淮风》《荷韵》《科技辅导报》等社团刊物出版颇多。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示范点”。
  管理工作规范化。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汇编成《江苏省淮安中学教工手册》,印发每一位教职工,同时将《江苏省淮安中学学生手册》印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
  德育工作系列化。对于难以量化的德育工作,学校也想方设法加以量化、系列化。制订《班集体考核细则》,按月就班级管理、卫生状况、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分项打分,为期末评比提供依据。每年定期召开“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举办“五四杯”辩论赛、国庆演讲比赛、开展教师节谢师、 “一二·九”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多种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红红火火。
  教学工作主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领域。学校在每次集体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突出主题化。
  教科研工作实用化。每学期结束,学校都布置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教学反思,教科室收集评比,组织教师论坛,宣读优秀教学反思。不申报大而空的课题,狠抓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切实指导作用的课题(如“学法指导研究”)的申报与研究。
  后勤工作节约化。食堂宿舍有一系列的操作性很强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在确保师生吃好住好的前提下,厉行节约。学校对水费、电费实行数字化管理,将每月耗用的吨位、度数和支出用表格的形式和去年同期加以比较,如果出现不正常增加,立即查找原因,加以维修,保证不出现人为原因形成的浪费现象。学校食堂多次代表淮安市和楚州区接受省、市相关部门的检查考核,都获得了高度评价。

  硕果累累 声震江淮

  改制以来,江苏省淮安中学坚持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结合新课程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在年级、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学科兴趣小组、“淮风”文学社、小荷诗社、广播站、电视台、语文组等组织的努力工作下,学校每年都举行“五四”杯辩论赛、国庆演讲比赛、纪念“一二九”科技文化艺术节,活跃了校园气氛,锻炼了学生能力。各类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的人数逐年增加。在市、区体育运动会,该校健儿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6至2008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一直稳居淮安市前列,学校连续获得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和进步奖。2007年高考,高三(1)班韩丰同学以692分的优异成绩勇夺苏北五市高考第一名;2008年高考,二本以上人数列淮安市同类学校第一名。
  近三年,有183人次获学科奥赛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21人次;7名学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语文学习》《作文周刊》《扬子晚报》等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1名同学获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特等奖,15人获一等奖;42人次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电视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奖;9人次获演讲比赛中获县级以上奖励。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学校的《淮风》获得最佳社团刊一等奖。
  在2007年4月上旬举行的江苏省高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学校高二年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门学科均为A 级的有273人,为市同类学校第二名的2倍多,列省同类学校前茅。
  学校还获得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法制教育活动优秀奖、“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安市心理健康示范学校”、“淮安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01—2005全市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8年度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省模范民办学校。

  建国以来,淮中六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崭新的历史,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继承、发扬淮中百年光荣传统,汲取时代精神,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历史,是从一个个起点不断走向新里程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未来,锦绣前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