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

作者:葛玉林 发布时间:2016-09-17 16:22:22 浏览次数: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及反思
        1.现象一:冷场
        小组讨论开始时,常常是小组成员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或如何说,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
        反思:
        教师方面:分配小组成员时没有指定组长,大家谁也不愿意先开口;没有将任务分配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明确各成员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教师往往在没有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进行一些多数情况下不太真实的活动,学生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口;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大面积地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多以抽查性的发言为主等等。
        学生方面:学生平时都习惯于“认真听讲”,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对开口讨论有畏惧心理,怕出错误被别人耻笑和丢面子,只希望听别人说。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想表达,但由于基础不好或词汇、句型不熟悉,只用简单的句子又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只好保持沉默。
        2.现象二:小组成员讨论不均,个别学生占主动
        小组活动的特点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搜索和处理信息,利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伴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结果。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小组中一、两个同学成为主角,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其他同学却很少插话,只是被动地听,以至小组活动冷热不均。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直至掉下队来。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成绩较好且外向、善谈的同学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在其他成员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所以能够有出色的表现。
        (2)其他同学或许有自卑心理,觉得不如别人说得好,干脆只当听众,即使自己有问题也不愿提出,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
        3.现象三:小组成员有时只是在“说话”而非“讨论”
        反思:由于目前多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很多,分的小组也多,教师有时无法监控到每个小组讨论的情况,也无法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或对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就趁机谈一些与讨论话题无关的东西,造成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地讨论、气氛活跃的假象。
        现象四:讨论活动有时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小组活动准备不充分。(2)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不够合理。(3)由于有些活动内容不够真实,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参与者虽在开始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苦于无话可说,手头也没有相关的信息资源可供利用,只好作罢。(4)由于小组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每节课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也只好在学生开始讨论后不久就让他们停止了,使学生想表达的观点无法完全表达,甚至连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时间也没有,教师作简要的总结归纳后草草结束任务,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现象五: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
        反思: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也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即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所以,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应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
        解决策略
        对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活动后的评价等方面。因此,教师的因素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高中英语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运用新的方法或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要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1)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活动的主题,即小组活动要达成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本活动所属的类型,是操练某一语言现象,还是要解决某种交际问题,还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产生共鸣?另外,教师还要考虑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包括任务的主题是否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关联?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的,它们都会影响下一步学生分组的方式、小组活动的类型和讨论的效果等。
        (2)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各自职责
        首先要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组长应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他们会考虑他人的观点,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交流。每个小组都要有这样的组长。其他同学要有自己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职责,也享有不同的权利。他们积极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寻找观点;对观点、信息或解释,或分析论证,或综合概括;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控制活动过程,使成员都密切配合以保证讨论卓有成效。
        (3)讨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调控
        首先,教师应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有关的背景知识或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亲自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去。教师要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尤其要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和冷场的小组,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中去或积极使小组“活跃”起来。
        (4)对讨论活动进行合理评价
        在小组讨论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讨论的过程、程序和气氛;对各小组进行对比,对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最后还要评价活动的结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