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教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探索

作者:苏楠楠 发布时间:2015-12-11 11:53:00 浏览次数: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求知探索发现相关知识,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然而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毕竟都很有限,每名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如果要想最大限度获取生物信息,培养生物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只靠老师的讲解和单一的师生交流还不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极大地调动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也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开展合作探究一定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不适合的内容一定不要强求,否则就会让合作探究徒有其形而无其实,这样效果肯定会很差。不加分别就随便滥用的做法既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是对学生和对教学的不负责,课堂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生物教学内容像一些具体生物实验现象等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是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就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合作探究设置的题目如果不合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本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不仅新授课可以进行合作,在试卷讲评课上同样可以采用。在活动前先将错误较多的试题公布,如果问题较多,分配给不同小组专门负责解决某一类试题,包括基础知识类、审题技巧类、答题规范类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试卷中的错误和疑问,查阅相关的课本和资料,会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错误加深了印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助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要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
    比如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告诉学生将要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让学生做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相互交流等等。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高效率的合作活动,教师一定要及时、适度进行组织和指导: 分工问题,个体责任问题,全组的合作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尊重原则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是要注意恰当的分组,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根据异质性原则尽量使小组内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等保持合理的差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互补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分组不能太多,小组成员人数也应适宜,组内分工要合理明确,可能的话最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和较强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一定要强调全员参加,并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相互尊重理解,认真倾听对方,对于不同见解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以期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时候确实分歧太大,也一定要心平气和,可以保留各自意见学会反思,或者请老师参与协调以期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争取让组内那些做事主动、表达能力较强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有意识地帮扶被动、沉默或者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组内成员间不至于出现太大差异,也才能使成员间取长补短都有所进步,合作学习的目的才可能实现得更好。
另外,在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切忌老师只是退在教室的一角或一侧,也不能是教师在各小组之间简单游走,然后小组讨论结束后听取各小组的汇报作简单评价,有时候甚至连简单的评价都没有就结束了。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远不只这些,已有的经验教训也不少。作为新课程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切不可泛滥成灾,它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套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丰富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出其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