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谈小组合作在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

作者:史红滟 发布时间:2015-07-19 11:53:00 浏览次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过去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既喜欢又很尊敬,但是伴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课时被不断压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照本宣科,直奔主题,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严谨、枯燥乏味,。
(一)历史老师感觉“太委屈” 
1.历史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
2.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学生不感兴趣。
3.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台阶”。
4.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差。
(二)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1.语数外压力大、作业多,没有时间顾及历史。
受现行高考体制影响,语数外在学校教学中倍受重视,每天都有大量的课外作业,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历史知识。
2.老师上课容量大、知识点琐碎,记忆困难。
部分历史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件历史大事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给学生讲清楚,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定的习题,方便学生考试就可以了。这样的历史课堂把历史给教“死”了,学生的兴趣不大,没有吸引力。
3.上课都听得懂,课后就忘,做题错误率高。
有的历史教师一会是小组辩论赛,一会是历史话剧表演,一会是角色扮演,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是“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课堂太注重形式,未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实效性差,导致学生做题错误率非常高。
二、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设疑置疑,引发认知冲突,活化历史思维,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建构当前历史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合作更有效。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对历史兴趣程度、认知能力、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讨论、竞赛、辩论、小游戏、自编历史短剧等。
(三)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是当前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利
(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氛围宽松了,课堂“活”起来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过去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历史课堂从最初的枯燥乏味变得活跃轻松有效,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堂。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师主体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台发言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学生通过相互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团体的凝聚力。
(四)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化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选择最佳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弊
(一)学生合作意识不强,普遍参与性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有的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困难学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二)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效性
“有的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合作形式化、表演化,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学生从中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严重缺乏实效性。 
(三)不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是开放的,但不是散漫的,如果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处于涣散无序状态,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小组合作学习”滥用,影响教学目标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方法
(一)准确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也可以把目前史学界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介绍给学生,根据需要性、现实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典型性的原则来确定课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内学生分到各组,分组要做到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三)精心编制“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的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恰当的认知坡度、梯度和学习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导学案,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将问题就摆在学生面前,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导学案变成了学生自立学习的“指南针”和讨论探索的“探路石”。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调控
老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者,要深入学生,适当控制课堂纪律。学生的历史知识并不完善,理论素质并不高,在合作时或讨论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诱导,在学生“愤”“悱”时予以点拨,不至于脱离主题或难以深入。在回答问题时,应给予鼓励和适度嘉奖,千万不能苛求学生,更不能挫伤学生积极性。
(五)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采用组际、组内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还应贯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既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
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的单向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索,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总体来说就利大于弊,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