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中如何设置问题

作者:温坚萍 发布时间:2016-08-15 09:49:00 浏览次数: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二历史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在备课上在小组合作上下些功夫,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 新课程理念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选择那些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而在小组合作中设计艺术化的提问是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课堂提问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
    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问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提问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这样的提问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的问:“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种提问方法体现了教材只是“范例性”的新观念,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学提问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二)问题设置的启发性
    第一,多角度提问,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没有直接问明清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高涨,学会积极思维所学过的内容,从秦始皇的灵渠到隋朝的大运河等等。最后会得出结论:经过路线是沿珠江经漓江,过灵渠,入湘水,进洞庭,至武昌,再沿长江而下到南京,最后由大运河北上到北京。沿途会看到江浙的蚕桑等繁荣的商品经济,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棉花、甘蔗已推广到全国,手工作坊发达,有许多宦官在进行特务活动,随意逮捕百姓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第二,比较性提问,培养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比较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比较思维得到训练。
  第三,综合性提问,培养聚合思维能力。综合水平的提问,不仅需要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生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感到委屈。她感到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如果她今天在这时,会怎么诉说委屈呢?这个思考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的情景一出现时,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生在置疑的活跃状态中,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答,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例如关于圆明园,我可以提问:“圆明园从1860年到解放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普通百姓伐木浇炭,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1940年北平粮食紧张,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请问:(1)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历史教训?(2)现在有人主张修复圆明园,有人反对,主张保持现状,给民族留下一面反思的镜子。你认为该不该修?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层次,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心得,学习解决历史的基本方法。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促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种层次的提问必须有意识地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三、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差异,提高教学实效  
  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而新课程标准又对提问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尽可能使设计的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