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改动态

语文:有个性 会讲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6-23 18:19:41 浏览次数:
  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为“好奇心”,从审题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很多考生的作文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我把它归结为“没有个性、不会讲理”。

  “唯有自己的,才是大家的”

  几乎每个改作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十多天的作文改下来,记叙类的选材就是屈指可数的那几种:有好奇妈妈在橱柜里藏一个木盒子的,也有好奇自己是不是父母生的,还有对同学日记好奇的。当几十乃至几百篇这样的大路货反复出现在阅卷老师面前,他怎会给这些考生以高分?
  我想选材的雷同是这些文章的致命弱点,所以对于写记叙文的考生来说最好讲述自己的的生活故事。在批阅过程中,有一篇文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考生写的是他的家乡好多人家都以制作“皮肚” 为业,看着金黄鲜亮的皮肚一块块出油锅,考生不由的产生了好奇心“它是怎样‘炼’成的”并尝试着去做。这样的取材显然来自考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起来也很顺畅自然,它的得分肯定要高于“大路货”。想起一句话“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想在写作上也应是“唯有自己的,才是大家的”,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得高分。

  “写什么”就得“像什么”

  从阅卷情况看,考生除了叙事选材缺乏个性,也不太会“讲理”,“议论”的能力相对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意识淡薄    很多考生明明选择了议论文体,但在例证时叙例又太长,甚至里面还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全文几乎都是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霍金”等科学家发明故事的汇展,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没有自己对典型事例的深入分析,这样的作文分数肯定不会高。其实议论文说的不就是个理吗?如果连理都说不了,还谈什么议论文?
  二、论说时层次不够清晰   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清晰的层次有助于阅卷老师准确快捷的判分,而有的考生在搭建文章的架构时,思维十分混乱,一会说东,一会说西,以致根本不清楚他要说什么,有时一篇文章要读好几遍。在应试作文中,比较讨巧的结构模式正常有两种,一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具体说来就是“什么是好奇心,为什么要有好奇心,怎样才能拥有好奇心”;还有一种就是采用分论点的模式,比如“好奇心带来快乐,好奇心成就发现,好奇心创造未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采用分论点的结构模式,在立论时必须使几个分论点彼此有递进关系;或者是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列论,各有侧重点,比如“苏东坡,你让我好奇的是为何面临再大的困境,你总能以超然旷达的情怀予以面对;曹雪芹,你让我好奇的是为何家庭遭遇变故,你却有如此顽强的意志来创作出令世人惊叹的鸿篇巨著;贝多芬,你让我好奇的是为何在凡人眼里不可能做到的事,但你却惊人般的做到了”。
  三、强行贴标签   比如有考生这样写“屈原很好奇,为什么自己得不到重用;李煜很好奇,为什么自己满腹才华,却葬送了大好江山;孙膑很好奇,被庞涓伤成这样,还能怎么办”,看起来很有文化底蕴,其实经不住推敲,这里的好奇只是语言形式上的好奇,而非真的好奇。更有甚者,还有人写“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好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好奇,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好奇”。还有的考生把以往写过的议论文直接拿过来,把关键词换成“好奇心”就算完事,凡此种种,不甚枚举。凡此种种,不甚枚举。
  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心感悟生活,多多积累素材,强化文体意识,以确保自己叙事“有个性”,议论会“讲理”。

  【作者简介】
  刘前  江苏省淮安中学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女,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至淮安中学并任教至今,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任教高三,教学成绩突出。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些情感体验》荣获2006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思前想后,左顾右盼”方可连贯衔接》在2004淮安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04在省级报纸《语文周报》上发表《如何解答图表题》一文。2001年获江苏省读书活动“园丁奖”(省宣传部、省教育厅),2002年获区“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十佳园丁”称号(楚州区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2007年获楚州区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