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改动态

2008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策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24 11:12:14 浏览次数:
  可爱的同学们,经过初三几个月的辛勤辛勤耕耘,相信你们在学习上一定收获累累硕果。随着中考一天天的临近,展示你们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成果的时机就要到来,此时此刻,请你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勇往直前驶向成功的理想彼岸。在这冲刺复习关键时刻,为了帮助同学们实现理想,笔者把在历史复习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一、关注08年历史《考试说明》与07年知识点的变化

  (1)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改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汉武帝的大一统”变为 “汉武帝的大一统(已包含13、14课)”。增加“官渡之战”。能力要求的变化:“贞观之治” “隋唐科举制度” “清朝君权的强化”能力要求升级为“理解能力”层次。
  (2)中国近现代史:
  知识点增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的影响”能力要求升级为“理解能力”。《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洋务运动的地位的作用、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力要求升级为“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
  (3)世界历史: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工业革命的影响、美苏争霸能力要求升级为“理解能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和影响能力要求升级为“应用能力”。“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苏联解体、冷战政策由“理解能力”变为“识记能力”
  对2008年《考试说明》变化的一些认识:适当增加了考试内容要点和对知识点能力要求的调整,使《考试说明》更注重学科特点,进一步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并力图实现能力立意和价值立意。调整的内容必然要在中考命题中有所体现。

  二、处理好《中考说明》、《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这三者的关系,回归历史课本的复习。

  初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落实课改精神的指南针。因此中考命题人必须研究它,在试题中体现课改精神。历史《中考说明》是我市历史学科中考教学与复习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根据我市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化,便于教、学、考三个方面的操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中考说明》,把握其精神,明确考试要求,为师生复习指明方向。而教材是我们平时教学的重要文本,也是落实课标和中考说明的平台。因此要认识教材的重要性,中考历史冲刺复习阶段,要依据历史《中考说明》,回归历史教科书,具体做法如下:
  (1)依据历史《中考说明》通读课本,查漏补缺
  通读课本,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搞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那些记忆不清、记忆不牢的知识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阅读时,应充分利用历史的逻辑特点,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即在阅读过程中应不断地在适当的地方暂停下来,主亟谐橄蟆⒎治觥⒆酆稀⒐槟伞�
  (2)精读课本中的粗体字,巩固基本概念
  初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在课本上主要以粗体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些堪称为知识的精华。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地读这些粗体字,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这样,能起到巩固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历史理论知识的效果。对每个章节中的小字部分也应特别注意。
  (3)读课本的名言、名句,掌握典型材料的分析
  课本上的名言、名句有极强的时代性,在做以这些名言、名句为题材的材料题时。认真分析这些名言、名句,对帮助理清解题思路、解题过程都有一定的作用。课本上的习题也涉及到一些名言、名句,复习时要认真研究书上的名言、名句,找出它们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吃透这些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付不断出现的新型的材料分析题,因为再新的材料题也来源于课本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新题型都“着陆”于课本,同学们用心分析一下历年的历史中考题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以复习时立足课本,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读每单元的标题,课题,形成知识网络
  真正做到把课本由厚读到薄,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中考前应认真研究课本,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复习,以科学、严谨、变通的态度去阅读课本,钻研课本,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紧扣《中考说明》,掌握主干知识

  《中考说明》是我市九年级教学复习纲领性文件,2007年中考试卷所考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完全是按照07年《中考说明》来命题;其次《中考说明》所规定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试卷中都有较好的体现,体现了主干知识,如07年第19题,考了17至18世纪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过的重大事件。07年中考试卷具有较好的导向性。
  熟悉重要史实,重点知识必须记忆。掌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线索,会用线索思考问题和帮助答题。中考材料题和问答题都是以一个重大的事件为核心,考查相关历史知识,如果知识线索明析,就会“牵一点而引出其他”。所以复习时要用“串糖葫芦”的办法,“抓住点”“串成线”“网成面”。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游忍有余。

  四、专题整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能纵横联系,进行立体复习。

  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等;
  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改革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科技创新专题、民主政治专题等;
  根据知识内容整理的专题,如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专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专题 、战争专题、外交成就专题。

  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周年大事问题等

  07年16题,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思想许多方面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当今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吸取古代人类文明成果等方面已成为社会的热点;现在人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再次审视儒家文化,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乡土历史,是07年试卷的又一特色,如07年选择题第2题,淮安是运河之都。
  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时代主题。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古知今,为现实服务。中考试题中往往不回避热点,热点、焦点、周年问题仍然会出现在试题中。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力图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对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因为中考历史试卷不回避热点,而且还会利用热点命题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现实。因此,在历史复习必须从历史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看新闻的习惯,关注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多肜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周年性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三大战役60周年、台儿庄战役70周年、井冈山会师80周年、戊戌变法11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等。
  社会热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民主政治、改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奥运会、民生问题、文化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台湾问题、达赖集团在西藏精心策划和煽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达赖是从事分裂祖国的政治流亡者 。)

  六、重视乡土历史,贴近学生生活。

  注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体现地域性。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彰显地方特色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重视地方历史人物: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历史事件。

  七、模拟强化,应试技巧

  模拟强化,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考试时安定情绪,心要静,沉着冷静合理分配时间,要控制好答题时间。第一,认真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第二,审题。审题是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完整准确把握题意;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第三,答案规范化。做到观点正确,文字准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要点全面。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中考《历史说明》为依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态度改变了,理念也会改变;理念改变了,行动就会改变;行动改变了,结果自然改变。(文通中学     赵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