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的摇篮——磨课的感悟(梁艳)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31 08:23:26
浏览次数:
“磨课”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我工作六年,连续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优课竞赛,执教教研组的公开课、示范课,这些课的磨砺使我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日臻成熟,向着更好更优追求,其中“磨课”的经历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一、交互研究,碰撞激荡。
学习和观察,体会“磨”课的感觉。刚开始时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讨论,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多听多记录多学习,从集体的备课到试教到评课,一直到最后正式教学。此时我不断地被老教师、老前辈们的那种对教学的认真、严谨、坦诚、执着所感动。他们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大到整堂课的结构设计,小到一个问题的提法,甚至教师语言的停顿和站的位置大家都集思广益,知无不言,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我感觉到要上一堂好的课是很不容易的,是要经过不断的磨砺的。这一层的磨砺让我感受到追求卓越过程中的一种美丽。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磨课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是“集慧式备课”,能够实现个人的教学深度反思,克服个人惰性。前辈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我们年轻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
联系自己近来的一些教学,我一直在思考: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把公开课的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充实的成长过程。相互研究,吸纳那博而广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自己专业成长的坚实根基。
二、探索实践,思行蜕变。
从看别人磨课到自己去上好一堂课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只有亲身体会这一被磨的过程,才能真正领会追求完美的艰辛和快乐。在每次参加竞赛课、公开课之前,我首先自己拿出一个基本的备课雏形,课堂教学展示后,经过大家的评价,会发现自己竟有那么多的缺点和漏洞。磨课评课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是十分痛苦的过程。这种上课及时评课“行为跟进式”教研很重要,因为只有看到缺点和不足才能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完善自己的课堂设计。
评课轮到自己去帮别人磨课,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要让每一次的磨课成为助人助己、积极向上的台阶。在磨课过程要主动、诚恳和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磨砺让我领会到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在被磨课和磨别人的课过程中,我持续实践,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重新审视,以积极的心态提速自己的成长。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探索实践,思行蜕变,一层的磨砺一层成长。
三、确认自我,彰显个性。
公开课的磨砺既有“集慧式备课”的共性,又有“行为跟进式教研”的探索,但是作为年轻教师还要有“专题性研讨”,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公开课磨课组织了教师进行互动,有利也有一定的弊端,会造成年轻教师模仿和惰性。
有人戏言:“教了十年初中,怎么看,这个老师象初中生,教了十年高中,同样老师水平降到了只会解高中习题的高中生。”以此为鉴,作为年轻教师在未来教学中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不能没有专题性研究。
教师的业余生活要丰富,读书研究是专题性研讨的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一些不经意的东西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教育活动尤其如此。人品,文化修养是为师的底蕴,而在生活中注重文化修养的老师往往有着更深刻的人文底气,直接影响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十分突出表现独特个性,与他的课余生活有关。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风而跑、望尘而追。对自己的教学和专业的成长,不要考虑宣判和时尚,要考虑最有特色、最有个性、最趋科学。
如果说公开课磨课的实践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是磨课的交互研究,激荡起我的教育理想。经过前辈们的指正,我的思和想、言和行,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自我确认,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不断的磨砺,吸纳优秀资源,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点评] 梁艳老师谈的是“磨课”的感悟,她认为“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把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充实的成长过程”。她体验到了磨课过程中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得到的是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自我超越,她追求的是彰显教学个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职业理想。
一、交互研究,碰撞激荡。
学习和观察,体会“磨”课的感觉。刚开始时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讨论,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多听多记录多学习,从集体的备课到试教到评课,一直到最后正式教学。此时我不断地被老教师、老前辈们的那种对教学的认真、严谨、坦诚、执着所感动。他们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大到整堂课的结构设计,小到一个问题的提法,甚至教师语言的停顿和站的位置大家都集思广益,知无不言,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我感觉到要上一堂好的课是很不容易的,是要经过不断的磨砺的。这一层的磨砺让我感受到追求卓越过程中的一种美丽。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磨课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是“集慧式备课”,能够实现个人的教学深度反思,克服个人惰性。前辈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我们年轻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
联系自己近来的一些教学,我一直在思考: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把公开课的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充实的成长过程。相互研究,吸纳那博而广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自己专业成长的坚实根基。
二、探索实践,思行蜕变。
从看别人磨课到自己去上好一堂课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只有亲身体会这一被磨的过程,才能真正领会追求完美的艰辛和快乐。在每次参加竞赛课、公开课之前,我首先自己拿出一个基本的备课雏形,课堂教学展示后,经过大家的评价,会发现自己竟有那么多的缺点和漏洞。磨课评课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是十分痛苦的过程。这种上课及时评课“行为跟进式”教研很重要,因为只有看到缺点和不足才能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完善自己的课堂设计。
评课轮到自己去帮别人磨课,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要让每一次的磨课成为助人助己、积极向上的台阶。在磨课过程要主动、诚恳和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磨砺让我领会到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在被磨课和磨别人的课过程中,我持续实践,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重新审视,以积极的心态提速自己的成长。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探索实践,思行蜕变,一层的磨砺一层成长。
三、确认自我,彰显个性。
公开课的磨砺既有“集慧式备课”的共性,又有“行为跟进式教研”的探索,但是作为年轻教师还要有“专题性研讨”,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公开课磨课组织了教师进行互动,有利也有一定的弊端,会造成年轻教师模仿和惰性。
有人戏言:“教了十年初中,怎么看,这个老师象初中生,教了十年高中,同样老师水平降到了只会解高中习题的高中生。”以此为鉴,作为年轻教师在未来教学中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不能没有专题性研究。
教师的业余生活要丰富,读书研究是专题性研讨的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一些不经意的东西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教育活动尤其如此。人品,文化修养是为师的底蕴,而在生活中注重文化修养的老师往往有着更深刻的人文底气,直接影响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十分突出表现独特个性,与他的课余生活有关。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风而跑、望尘而追。对自己的教学和专业的成长,不要考虑宣判和时尚,要考虑最有特色、最有个性、最趋科学。
如果说公开课磨课的实践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是磨课的交互研究,激荡起我的教育理想。经过前辈们的指正,我的思和想、言和行,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自我确认,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不断的磨砺,吸纳优秀资源,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点评] 梁艳老师谈的是“磨课”的感悟,她认为“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把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充实的成长过程”。她体验到了磨课过程中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得到的是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自我超越,她追求的是彰显教学个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