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教科室

李左:运用矛盾观,打开新高考成功之门

作者:李左 发布时间:2021-06-29 08:55:11 浏览次数:


 
        李左,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区地理学科带头人、地理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高三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

 
  矛盾运动的教学方法论解读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作文材料,提及毛主席《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哲学认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习总书记非常强调和注重运用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自然界喜欢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用矛盾运动的观点和方法论来反思我们的高三教学是必要的、大有裨益的。
 



 
  以高三地理教学为例,新高考不发布专门的《考试说明》,但教学必须有纲,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纲胜有纲?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研究、探寻地理高考试题的本质,即立足于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自然和人文事象,这就是新高考的“地理考纲”。
  哲学认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在现实中因种种原因暂未解决的矛盾。”题目从哪来?从矛盾运动中来。题目怎么解?也应当是在矛盾运动中找寻解题“钥匙”。有了这种认识,在进行高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有了基本线索。二轮复习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在矛盾运动中找寻二轮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的心得体会。在提优补差的时候,我编写的讲义也以“在矛盾运动中找寻解题钥匙”作为标题,并设计了几个系列。比如,“在矛盾运动中解题之综合思维的运用”、“在矛盾运动中解题之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运用”等。
  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可以理解为辩证思维,其能力是要在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矛盾运动中提高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对“双基”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课堂上师生常有这样的对话:这个题目所用的必备知识有哪些?仅靠这样的思路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在普遍性的一般规律与该区域的特殊性关联上找解题“钥匙”(在矛盾运动中思考)?这个“眼”在哪儿?有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可以找到?能不能归纳一下“解题策略”?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对高三教学而言,也可以说没有什么题目是不包含矛盾运动的。这就是说题目是做不完的,但出题和解题都有规律可循(矛盾规律)。比如: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的矛盾运动贯穿了庄稼生长的全过程,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则是工厂存在的理由,因此用矛盾运动的方法去思考,就能找到开启新高考的钥匙。    
  在今年市里的一次高三教研会上我说,大家苦于没有“考纲”,其实是有“纲”的,而且这个“纲”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地理新高考的“纲”在哪?
  一是地理学本身的学科属性所表现出来的规定性。地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是处在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激烈的区域,人地关系这一矛盾运动过程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高三二轮复习中要强调对生态脆弱区的重点关注。
  二是《地理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前者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后者的关键概念是“一核四层四翼”,明确指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在去年八月底的全校地理老师培训会上我做的《哲学视角下的新高三地理教学反思》的讲话,就是受此启发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关于地理教学方法论的解读。记得当时我即兴说了一句:高考已经进阶到这个阶段了,不可能再回到靠死记硬背来解题的路上去了。人们常说的科学施教应主要体现在讲效率、精备课、筛习题、优课堂上,其中精选题目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无体现辩证思维的矛盾运动作为筛选题目的标准之一。
  不同的题目其矛盾运动着眼点并不相同。
  有的是巧借普遍性规律与区域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设置“题眼”,为解题过程的矛盾运动预置伏笔。
  如:非洲加蓬每年的大小旱季的成因,从普遍性规律上,基础好的学生不难从图中看出其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如果仅按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成因这样的思路解下去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再比如:“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的鄱阳湖湖区赣江西岸的沙垄沙山是如何形成的?“必备知识”是东亚季风环流以西北、东南风为冬夏盛行风,鄱阳湖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质外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但答案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且该地常年以东北风为主导风向。
  此类题的“题眼”就在于把普遍性规律和区域特殊性认知结合起来,运用矛盾运动的辩证思维在材料情境中找寻解题钥匙。
  有的是题目给出的地理事象本身自带的矛盾。
  比如:八省联考的河流阶地题组,只要学生把握住阶地的形成是内外营力不断进行矛盾运动的结果,无论是河流阶地的标志(地壳间歇抬升和流水堆积作用的相互转化)、形成年代还是河流下切幅度速度(排除这对矛盾运动的干扰项:断层的影响)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大面积出错甚至老师都拿捏不准的原因就是未能清晰了解内外营力交替进行的矛盾运动过程。
  再比如:珠峰南坡四千五百米高度上植被自然带高度比北坡低的原因,要运用矛盾运动思维把问题转化成阳坡温度低的原因,阳坡与温度低是一对矛盾,阳坡是如何产生温度低的过程就是矛盾运动,做题的时候沿着这个辩证思路就不难得到答案了。
  有的是在解题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矛盾。
  一个“网红”题就是去年山东卷珠峰“魔鬼营地”的位置判断,课堂上拿给学生做的时候,不少学生脱口而出选择海拔最高的地点,理由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如果没有辩证思维就连错在哪、怎么错的都想不明白了)。我提示说“不要做没有矛盾运动的思考,矛盾运动常隐含在情境之中”。学生受到启发,终于找到了“空气流动性”这个“题眼”,从而得出与“常识”相反的结论:该题图中海拔较低处的山谷反而更易出现高原反应。
  还有洞里萨湖“雨季含沙量变小,四月含沙量最大”,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选择雨季含沙量最大,推理结论和事实的不符就是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看似不合理的情况,恰恰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和人文事象,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矛盾运动中找寻解题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辩证)思维能力(地理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今年五月份有个“高被引”题目,是关于油气藏的问题,明明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但偏偏要在向斜构造中找油气藏,这可咋整?向斜是不利于油气藏形成的,学生们熟练运用“必备知识”是做不下去了,这就是一对矛盾。我们的思维就要随之运动起来,找寻背斜、向斜构造储油气条件矛盾转化的关键点,在老师提示下,大多学生很快把“辉绿岩”这个促成条件转化的矛盾焦点找了出来,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有学生情不自禁来句:“哇塞,精彩!”
  我提醒学生“两个当心”:凡是没有经过思维的矛盾运动得出的结论要当心,凡是没有把材料(情境)仔细看过一遍就得出结论的要当心。情境没看仔细就得出结论不符合矛盾论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普遍性指导下探究解决特殊性的问题,应成为我们的教学方法论的基本遵循。
  还有的题目的题干就直接以矛盾形式呈现。
  比如:“七里河区的平均住宅价格不低,但人居环境满意度却为最低”,由果推因排除优选,矛盾运动得出正确结论就不难了。
  有的题目通过解题过程的曲折性,或从材料中找信息并加以计算的矛盾运动方式来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比如:绘制大豆净进口量柱状图和对外依存度折线图,就需要利用表格材料中的数据进行多次计算。有的题目是利用惯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矛盾设问。
  比如:水平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此类题目往往不难,却需要学生敏锐把握条件变化之后的矛盾转化。
  再比如: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田水路林村”模式更加关注什么(去年全国卷),同样是治沟护坡,矛盾条件转化了,思维必须跟着转换。有学生皱眉说“多坑了”,严格地说这个“坑”不是出题人挖的而是做题人缺乏矛盾运动思维训练自己留下的。
  有的题目则是利用学生对卷面上给出的图像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力不足的矛盾设置问题。
  比如:长时间拍摄恒星运动轨迹的摄像机朝向问题、追日屋问题、日晷问题等等。
  还可以归纳出许多试题的矛盾运动着眼点,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以说新高考卷的每一题都“有说法”,都必定有矛盾运动。由此想来,思考如何进一步在方法论范畴改进我们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矛盾了。
  教学实践表明:很多题目只要能在解题过程中发现矛盾及其运动转化也就找到了解题思路。学生对依靠“必备知识”得出的答案却是错的感到困惑“无语”,学生课后急于问的问题也多集中在这里。我就点拨学生“注意矛盾运动”,在材料情境(矛盾特殊性)中找到解题的那个“眼”。这样做还有个好处是能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活动的乐趣,有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不仅出题、筛题和解题过程要用到矛盾运动规律,高三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要面对许多不同矛盾运动的呈现方式。
  新高考把“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平时教学中知识面上的拓展就成为很多老师一种选择,但如此又易失之宽泛,在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拓展的边界在哪里?这真是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运用矛盾运动破题的过程。
  从八省联考之后各地模拟试题来看,大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比如:着眼于人地关系回归地理学的本质,回归课本,从现成的课本中挖掘情境“宝藏”,这是非常集约化的方法。新高考考查的着眼点在“核心素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就必然不被采纳,情急之下刷题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普遍选择,但刷多少题是好呢?这与有限的时间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时间的限制,刷题和必备知识掌握之间的时间分配和转化,规律性认知与小尺度区域信息的提取能力训练之间,几乎是每天都需面对的矛盾。
  如前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查,最大的考点就是用地理概念和原理解读现实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这需要比较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知识积累。苏南的一些学校比较早地开展了野外实践、天文观测等活动,但更广泛的野外实践活动又难以真正有效开展,这又是一个矛盾。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注重让课堂教学在“矛盾运动中”展开,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对于高三即将要面对高考试题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用好矛盾观,谁能说苔花不如牡丹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