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学生工作处

心中有法,才有幸福人生

作者:张士海 发布时间:2024-12-03 09:55:10 浏览次数:
  张士海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
  江苏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
  淮安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
  江苏省淮安中学法治副校长

 
老师们,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国家宪法日即将到来。大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目前,我国一共有305部法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如果与宪法相冲突,则一律无效。这就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宪法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在根本上和宏观上确定着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而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则由其他的部门法来完成。今天,我想围绕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宪法第二章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宪法第二章,专门规定了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先来看权利。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等等。
  如果将来你参加工作了,有一天,你的同事发现自己某个贵重物品不见了,他怀疑是你偷的,你对此予以否认,他就四处说你的坏话,甚至公开对你用言语进行侮辱,但事后调查证明,他的怀疑纯属子虚乌有。很显然,对方行为已经侵害了你的名誉权。
  万一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呢?首先还是宪法,宪法第3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当然,这是一条原则性规定。至于具体用哪部法律来维权,那就要看对方的行为性质,以及对你造成的伤害程度。
  如果对方的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不太严重,那么,你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确实侵害你的名誉,那么你有权要求对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如果对方的行为给你造成了经济损失,可以要求他依法赔偿;如果对方对你实施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方就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后果;当然,如果对方的行为非常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3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同学们,从我刚才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刚才,我都是从一名被侵权者的角度来谈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既然你已经体验到了被人侵害的痛苦,那么,你就一定不要成为那个侵害别人的人。而这,就是宪法第二章规定的另一个关键词:义务。
  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等等。
  在宪法规定的上述义务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任何人,一旦不履行这个义务,他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肆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甚至犯罪的人还很多,其中包括很多未成年人。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区一共有114名未成年人犯罪,其中职业学校学生14人,普通高中学生5人,初中生2人。在这些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最高的已被判处了有期徒刑18年9个月。无法想法,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崩溃,是多少亲人的以泪洗面。
  同学们,宪法和法律是把双刃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宪法和法律就是你维护自己权益的尚方宝剑;反之,当你侵害别人的权益时,宪法和法律就成为了一把制裁你的利剑,最严重的情况下,他甚至可以依法剥夺你的生命和一切财产。
  因此,心中有法、行为守法,我们的人生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想给同学们提出三个建议:
  1.要认真学法、提升素养。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法律。因此,只有学习并领悟法律的本质,才能让法律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要敬畏法律、控制言行。有毒的药不能吃,违法的事不能干。我们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善良,不使坏、不作恶、不坑人。
  3.要学会用法、依法维权。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打断牙往肚子里咽,也不能以牙还牙,采取极端报复措施,而是要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权益。
  同学们,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车,那么宪法和法律,无疑就是车上的方向盘,没有了它,这辆车就会失控,最终跌入万丈深渊。在此,我衷心祝福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时时握紧宪法和法律这个方向盘,平安、稳健地驶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