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珺:一名大学教师的线上讲课体验
作者:贾珺 发布时间:2022-11-23 14:58:01
浏览次数: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年来无论开会、面试、上课还是做讲座,很多都被迫改成线上进行。
开会和面试主要是当听众或评委,偶尔有简短的发言或提问,线上线下倒也无所谓。上课、讲座则不同,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电脑屏幕,连续说上一两个小时,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在大学里教了二十几年书,我对所有的课堂都感觉很亲切,却对镜头有强烈的不适——曾有多家电视台找我做一个类似《百家讲坛》那样的节目,还有一些媒体联系拍摄视频课,都坚决推辞了。
作者本人在讲台上
在课堂上讲课,无论场地大小、人数多寡,都具备一种难以替代的现场感,看得见听众的表情和坐姿,听得见笑声和掌声,台上台下互动,如鱼得水,可以激发热情,引发话题,也更容易把握节奏,流畅表述。
面对镜头,就好似面对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自说自话,无从感知听众的反应,脑子很快就陷入疲惫迟钝的状态,口舌也逐渐变得粘滞沉闷,兴致全无,只想赶紧说完,溜之大吉。
坐在家里的书桌前,通过网络讲课,面对的是电脑,摄像头相对隐蔽,可是黑洞依旧很黑。
京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老师一再强调,要看她的戏,就去剧场看真人演出,看录像没多大意思。对此我深表赞同——以前常去首都剧场看人艺的话剧,后来有些热门剧目买不到票,宁可不看,也不想看转录的视频。
真实的鲜花明月与映射的镜花水月,绝对天差地远。线下听课与线上听课,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感受。
网课的主讲人与听众彼此远隔,难以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更谈不上有效互动。对于老师的音容,学生只有模糊的印象。对于学生的动态,老师两眼一抹黑。此情此境,整个一出《三岔口》。
专业录制的讲课至少还能保证影像和声音的品质,而一般的直播课程或讲座的效果往往要大打折扣。电脑设备和网络传输稍有问题,便会看不清、听不清,还会出现许多意外情况——比如有位老师讲了半天却发现忘记打开麦克风,一番慷慨陈词,尽付与空气;还有一位老师连续几节课都没有共享屏幕上的PPT,学生听得如坠云雾。至于临时断线、噪声干扰,更是家常便饭。
当然,应该承认线上课程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照顾到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听众,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自有存在的价值。在防控形势紧张、课堂关闭的时候,也是唯一可以采用的补救方式。况且有些老师天生擅长面对镜头,会觉得这种方式挺好。还有老师认为上网课不用出门,不用换装,轻松自在,简单方便。可是对于我这样保守的人来说,只要有选择的机会,哪怕需要爬山涉水,也依然希望能去现场讲课。
幸运的是,三年来清华的课程大多正常开设,我的讲台还在。为了照顾部分进不了校园的同学,每门课都会同时进行线上直播。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很多住校的同学本可以来教室上课,因为懒得早起,或者不想跑腿,便留在宿舍中看视频,省时省力,似乎也能把一门课应付过去。
年轻一代的学子从小刷手机视频长大,大多对于线上与线下的差别没那么敏感,甚至可能更喜欢面对屏幕而非真人,对此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买了剧场的高价票,却呆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有些重要的专业知识依然需要师生之间的亲传亲授,与一群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会受到集体学习气氛的感染,效率更高,而网课虽然可以起到补充和扩散的作用,迄今为止仍无法替代真实的课堂。更何况明明是辛苦考上的正规学籍,为什么要放弃宝贵的现场听课机会,主动把自己降格为孤独的函授生?何得何失,一目了然。
当下不可强求,未来不可预测。往坏处想,持续时间长了,可能老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日渐麻木,对网课的种种弊端坦然接受。往好处想,也许随着科技的进步,日后的线上授课环境会越来越完善,能逼真地摹拟现实,体现更多的优势。至于我自己,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只盼在退休之前,还能继续有机会给真人讲课,而不是彻底变成一个屏幕前神经兮兮的自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