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校友之家

1988届陈汉楼:冬季百日跑与于明老师

作者:陈汉楼 发布时间:2020-08-24 07:09:18 浏览次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淮安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当年的高考升学率(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一个苏北县中凭什么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呢?三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亲历者,我通过当年的一事一人来探究一下原因,也算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冬季百日跑
 
  过去的冬季特别寒冷,住校生因为晚自习及学习压力等原因,起床总是困难。但于我们,却是半军事化一样,一个个虽然睡眼惺忪,但却快速地简单洗漱后,自觉地在6点准时外出晨跑。这个活动就是学校组织的“冬季百日跑”。
  出校门沿西门大街向东,接着转西长街向南,再拐向东西向的镇淮楼西路,一直跑到镇淮楼,一个来回三公里左右。每天有体育老师于终点处在一个个同学的晨跑卡上签字——人工打卡。学校也不怕大家偷懒耍滑而冒名顶替,因为老师与同学们整天在一起,都比较熟悉。胆敢一试的,多败在老师的铁面无私面前。同学们起初有抵触情绪,但渐渐地喜欢上这项运动了。
  冬季天亮的迟,刚开始还依靠路灯指引,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推推挤挤。出了校门还三五成群拥在一起,随着距离的拉长,同学们就一个个散开了。起始是寒风彻骨的冷,跑了一小段距离,微汗、气喘吁吁、直至拖着脚步跟着队伍。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能慢慢增长了,晨跑打卡成为一种习惯,学习也不再是那么吃力了。这真叫润物细无声。学校既没搞什么大的宣传发动,也没担心同学们因为晨跑而发生危险,只用大家的实际收获来证明这项运动的必要性与适宜性。高中阶段,也正是我们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期,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身体的健康,哪有精力面对高考的沉重压力,去面对人生的长跑呢?
  学校给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炼我们的意志。走出校门这么多年,我还保有热爱运动的习惯,也是当年培养出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安中学体育课

 
  我们的政治老师

 
  除了生活中的这件事,记忆犹新的是学习上的一件事。
  传说教我们政治课的老师,是因在乡镇中学教学取得突出成绩而被抽调至淮中的,他的名字没有被我遗忘在几十年的浩海之中,他叫于明。为何记得于老师的大名呢?是因为他的一个教学手段,至今让我心有余悸。
  政治书只有薄薄的那么数页,高考却占100分。一个个少年人生幼稚,没有阅历与沉淀,在充满思辨的哲学面前,大部分同学觉得枯燥无味,仅靠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成绩可想而知。
  于老师甫一立于课堂,略有大小的双目虽然有着盈盈笑意,但从徐而不疾的话语中吐出一个惊人的措施:让我们每位同学将家庭详细通信地址报给他,如果哪位同学政治考试不及格,就将考卷寄回老家。当时教室气氛凝重,静得出奇。
  淮中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名校,走进淮中门,是半个村子的骄傲,也算是半个大学生了。要是不及格的考卷寄到乡下,估计是炸掉半个村子的头条新闻了,该学生还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呢?同学们从此不再因为乏味而冷落政治课了,毕竟高考实行总分制,政治的1分与数理化的1分有同等的作用。
  于老师不仅出这一奇招,课堂上也有与众不同之处,用浅显易懂的例子讲解——什么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何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等,至今我还能够说上一二。
  毕业多年,同学相聚,谈起当年于老师的“损招”,同学们都会心地一笑,因为各自的家长都没有收到过政治不及格的信件,虽说偶尔有哪位同学不及格过。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当我们知道结果时,一学期可能都翻过去了。于老师在时间差中合理地使用“空城记”,让大家重视政治,提高政治水平。

 
  于明老师(后排左一)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不是学生由于军训突然晕倒,就是教师因为管教学生而挨批,让很多从事教育的老师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着手教育孩子,有的学校也因为怕惹上官司而畏首畏尾,做什么都投鼠忌器。操场上不再有奔跑的孩子,教室里不再有严父般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年的淮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都有担当,敢作为,为了教育事业与孩子们的未来,敢于创新,敢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