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校友之家

徐晓虎博士:我的淮安中学求学经历和启示

作者:徐晓虎 发布时间:2020-02-02 03:55:10 浏览次数:
   
徐晓虎博士

 
  管理学博士
  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淮安智库创始人
  新青年教育创始人
  淮安市人才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执行主编
  联系方式:xuxiaohu@jsnewyouth.com
 
  渴望通过高中三年的奋斗走出小县城
  1989年到1992年,无疑是我已经度过的三十九个春秋中最关键的三年。因为这三年高中生活决定了我是否能够走出淮安,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将来人生的道路是什么样的路径。
  这三年是“痛并快乐着”的日子。作为一个苏北县城的孩子,特别渴望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看过外面的世界,我不愿意再蜗居在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地方。对所有的学生而言,每天的学习都是高度紧张的。然而我已经形成了自我调节的机制,每天快快乐乐、富有弹性和节奏地生活。那些当年共同奋斗的高中同学现在也经常对我讲,“晓虎,你怎么学习那么轻松的?好像也没费什么劲,三年当中总是全班第一、全年级前三的水平。”
  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没有付出怎么可能有回报?然而再忙再紧张,我始终记住一条:死读书是没有前途的。需要考虑为什么读书,也需要考虑怎样去读书。高一时我就曾经设想,即使每天都不睡觉,每天学习24小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该学当然要学,该玩还是要玩。其实玩,即使是在游戏,往往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游戏,一本小说,为什么会让人投入其中甚至陶醉,其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设计,值得去思考。
 
  不看武侠小说了,爱上了足球和电子游戏
  高中阶段,武侠小说明显看得少了,并不是没有时间的原因,而是能找到的武侠小说全都看完了。突然非常疯狂地爱上了足球,而且参与其中(哥哥徐晓一在淮中时比我高一个年级。与我不同的是,他只是喜欢看,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但从来不踢)。与班里的几名同学,“大肉”、“小肉”、“嫩肉”、“猴子”和“老狗”等经常驰骋在淮中的操场上。踢得浑身大汗,踢得满身尘土,但心里却是快活得很。真心感谢足球,通过“快乐足球”很好地排解了学习和升学的压力。此外还在不经意间喜欢上了电子游戏。高一时,一个同学的父亲在上海工作,带回来那种玩赛车游戏的掌上游戏机。这个小机子立刻成为了全班男生的宠物,只要把屏幕上的小车子左移右挪,能在机器上按出三个“七”或者三个“二”等重复数字就能得到高分。就是这么简单的游戏让我们沉醉其中。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有游戏的天性,说心里话,人生何尝不就是一场游戏呢?
 
  全年级同学到南京秋游,自带被褥,晚上住在南京十一中
  感谢淮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淮安中学,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师生关系,都是极其的宽松和愉悦。学校更是勇于在高中如此紧张的阶段组织一些游历活动,现在想来,当时学校的负责人很有魄力。
  童年时,曾随父亲去过一次南京,到过金陵城的丁山宾馆(第一次吃了茄子)三牌楼(省物资局在那儿)以及汤山温泉,但记忆早已模糊。1990年的秋季,也就是高二上学期,学校组织全年级学生到南京旅游,我第一次正式地考察了六朝古都、中华民国首都、江苏省省会——南京的主要景点,记得很清楚,当时去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等景点。
  两件事情终生难忘:一是这次旅行是带着被褥的行程。所有学生都自备行李,在南京的两个晚上,我们都住在紧邻鼓楼公园的南京十一中。没想到这所学校后来更名为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这或许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我和南京大学的一生之缘。两年之后,我就进入了南京大学就读。二是站在新街口的四顾彷徨。第一次来到繁荣的新街口商圈,完全不知道东西南北。真可谓“昔有刘姥姥入大观园,今有徐晓虎到新街口”。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往往特别会激发我的深度思考和想象力。不由一时思绪万千,后来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往往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没想到,之所以没想到正是因为没看到。视野决定出路,平台决定高度,真的有道理!

 
  徐晓虎  后排右六

 
  文理分科时不知如何科学选择,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因果
  好比在新街口的孤独无助、前途茫然,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我自己一点主张都没有,最终还是服从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主流观点,选择了理科。始终难忘,高一教我们物理的曹福来老师专门跟我讲,“晓虎你成绩好,学文学理都没问题,但是你应当学文科。”当时大家都有一种潜在的错误认识:成绩好的学生,当然都应当去学理科,数理化学得好,才说明这个学生厉害!只有成绩不好的,数理化上不去的学生,才会去学文科。当时也只有曹老师建议我学文科,没有来自亲人和老师的其它指导意见。当时的我严重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只知道自己成绩不错,一定要考上大学。至于为什么要考大学、考上大学去学什么、读完大学又去干什么这样的一系列问题,连想都没想过。
 
  高中时深刻的阅读体验来自探案小说,梦想从侠客转为智者
  从初中到高中一直热爱阅读,经常到大姑所工作的县总工会图书馆去阅读报刊、借阅书籍。不少古龙、温瑞安的书,都是在那儿看到的。《海外文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知道了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真得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其时流行的《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词)。
  同样是在大姑工作的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型图书室),我无意中发现了《大唐狄公案》。写得超精彩啊,不仅故事情节设计极为精妙,而且穿插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我受教良多。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作者竟然是一个欧洲人,也就是来自荷兰的高·罗佩。
  从福尔摩斯到玻尔再到狄仁杰,我从文学小说中感受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高中时的我已经知道了,所谓的“九阴真经盖世神功”,所谓的“比剑大战三天三夜”,都是神话而已。而通过学习和思考努力成为一个智者,用大脑来推演这个世界的万千变化,这是何等的一种无上体验!
 
  感谢中学时的各位班主任和老师的栽培之恩
  我的班主任,从初中时的许元成老师到高一时的沈宁淮老师,都给了我关心和指导。他们对学生都是极其负责的态度,而且各有其个性和独特的教学管理风格。高二、高三时的班主任王永凯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视学生如朋友,与我们打成一片,特别善于因材施教。
  1992年高考,淮安中学本科达线人数超过淮阴中学,创造了淮中的历史辉煌顶点。而我担任班长的高三(3)班更是位居六个班级之首,本科达线人数超过30人,创造了那个时代一个班级考上本科人数的奇迹。我们亲爱的班主任王永凯老师居功至伟。
  初三时的化学老师卢志文对我和夫人来讲,是今生的良师益友。他那时从车桥中学刚调入淮中不久,教学方法非常出彩,还擅长书法、篆刻和制作谜语,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讲,这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和卢老师重续前缘,有一段共事共处的日子,再次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孙厚发、英语老师赵军华等的悉心教导让我们夫妻都非常感动。
  在淮安中学的六年期间,陈廷伟老师一直是我们的校长,他是一位率先垂范、管理得当的优秀校长。王鹏老师曾经是我父亲的老师,是一位德才兼备、自然潇洒的优秀班主任,与他的每次接触都让我获益良多。洪波老师曾经带过我们英语,他在为人处事和教学科研方面的自在洒脱令人佩服。李斌老师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从他那儿学到了思考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至今受用。
 
  终于到了必须选择的时刻,既然父母不让去北京读大学,那么去南航、东大还是南大?
  1992年是我一生中转折性的一年。要从高中毕业了,关键是要去哪儿上大学呢?大部分学生主要是考虑能否考上大学,而我呢,由于有一个好底子,更多地是去想上什么大学。由于当时离1989年风波很近,加之我个性强、点子多、头脑活,父母早就明确表态“老虎不去北京念大学”。当时的北大、清华远没有现在的如此风光,我也没多考虑什么。对于苏北孩子尤其是淮安学生来说,南京的高校必定是首选。
  1992年1月份,那一年的春节还没来到,南京航空学院负责招生的王健老师就亲自到我家进行招生宣传。他之前已经从淮中查阅过我的资料,对我评价很高,说:“晓虎不仅学习好,而且是班长,组织了很多活动,综合能力很强。”其后王健又数次来到我家,与我父母谈,与我面谈,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系科和专业任选,可自主选择本硕博连读之路。加之他又是我淮中的师兄,感情上也是非常亲近的,所以自己起初对去南航也是非常心动。
  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具有极为强烈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其航空航天专业更是众多男生向往的领域,飞向蓝天、飞向太空可是整个人类的梦想。南航从那个时候直至现在,一直是江苏省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高校。
  虽然最终未到南航读本科,但是却高兴地结识了王健这样一位可亲可信的师兄。从1992年开始的这二十几年,我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也正因为这段与南航的未了情缘,我在工作多年之后,又通过艰苦的努力考上了南航的管理学博士。过去七年,在高度紧张工作的同时,我始终在坚持从事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近年来更是发表了多篇“智库”专题的学术论文,目前博士毕业在即,心里长舒一口气。
  到了1992年3月份,我的大学之路有了新版本。根据我在全年级的综合排名,学校意见是我可以选择保送到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是全国著名的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其建筑系更是全国仅次于清华大学的王牌专业。
  正在考虑的时候,4月初的某一天,班主任通知我到校长办公室去,说南京大学来人了。我见到了当时负责南大淮阴地区招生的历史系朱宝琴老师。她在谈话中给我高度评价并强烈建议我参加南京大学基础学科强化部1992级强化班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就在当月的20号。确实措手不及,然而南大在淮安人的心目中那可是顶级名校。而南大强化班的影响力在当时可是超过清华、北大的。既然去不了北京,南京大学毋庸置疑是我的第一选择。和父母简要交流了以后,我就明确表态去参加强化班入学考试。
 
  当时高考在7月份,我4月份就拿到南大录取通知书,创造了校史上的最早纪录
  1992年4月19日,在亲人、老师的陪伴下,我在高二秋游之后,再次来到南京参加考试。参加南大强化班自主招生考试的门槛很高:江苏省98所省重点中学分别只有一个推荐参加考试的名额,一般都是全年级前三名的优秀学子。原定目标是录取40人,最终录取39人,在读书期间又有一同学因故退学,因此1996年本科毕业时仅有38人毕业。
  4月20日的强化班入学考试,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考试。考试地点在南大北园逸夫馆的馆Ⅲ-103室(一个超大的阶梯教室),当时只有理科强化班,我们考试科目分别是数学、物理和英语。卷子不用讲是超难的,都是南大老师出的,很多都是超出高中教学大纲的内容。我表现属于正常,尤其是英语表现出色,因而被顺利录取,4月30日就收到了南京大学寄来的强化班录取通知书。
 
  继续上学,5月份和7月份分别参加预考和高考,主要发挥辅导老师和“定海神针”作用
  虽然已经被南大提前录取了,参加高考已经没有必要(事实上我的很多强化班同学都没有参加高考),但是根据校方意见和班主任的建议,我依然和全班同学参加复习迎考。五一劳动节之后,同学们看到我每天仍然坚持上学,就跟我讲,“班长,你都已经是南大的大学生了,还来上课干嘛?” 
  其实,这时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自己的求学问题已经解决了,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我是3班的班长,也是全年级同学学习的榜样,自己特别渴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于是,我更加努力地行使了班长职责,更多地扮演了班主任助理和辅导老师的角色。经过与王永凯老师商量,我与五名成绩一般的同学建立了结对关系,每天都坚持与他们交流,重点是帮助他们尽快突破弱项,这样成绩(总分)提高得更快。现在想来,这是我自觉地实践了“边际效益最大化”原则。事过多年,还有几位班里的同学感谢我在当时的大力帮助。
  尽管花了很多时间用于辅导同学们的学习,但是在其中,我自己则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理念,自身成绩未受到任何影响。那个时候,就明白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掌握方法比掌握一个知识点要重要得多。在5月7日至5月9日举行的预考中,我数学获得满分,总分则名列全市第一名。在7月7日至7月9日举行的高考中,我取得了601分的高分(理科考7门,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满分为710分),为全市仅有的三个超过600分的考生之一,超过当年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30多分。
  高考结束当天的晚上,也就是1992年7月9日的晚上,十几名同学到我家聚会。终于结束了三年痛苦而快乐的高中岁月,不管结果如何,今晚要 happy一下!大家在我家里玩了一个通宵,至今难忘。父母给予我的同学们热情接待,此后包括大学四年直至今日,文通巷8号——我父母住处,成为了淮安中学1992届高三(3)班的聚会俱乐部了。
 
  回首高中阶段,明白了选择的重要性和机会成本的概念,真的渴望一位人生导师的出现
  高中学习对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相信会延伸到我一生的长度。文理分科时的选择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有人是没有选择,而我过去的三十几年,则是往往面临很多的选择。当一个人面临多种利弊并存的选择时,如何选择符合自己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道路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具有高难度的判断。由此我有个观点:对于每个人,尤其是年青人,其实最重要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和文化的老师,而是指导人生方向的导师。并不要指望这位导师为你作出每一个决定,但是他会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洞察力,为你提供各种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加之他对你的了解(往往外人看得比自己更清楚),他的意见会帮你拨开迷雾,找出一条最简单而有效的路线。
  高中时一起奋斗的同学,尤其是一个班里每日每晚共同奋战的同学,都成为了终生的朋友。这种同学情、朋友情、知己情,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甚至会成为一种奋斗的无穷动力。亲情之外,即为友情。而真挚的友情甚至不是亲情能够替代或者弥补的。如王洪光就是一个值得我学习的同学,他热爱化学这门学科,还在家里自己动手作了一些化学实验,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
  感谢准安中学,给我留下了如此多的美好回忆。有的甜蜜,有的辛酸,还有的苦涩,但无论什么,现在都变成一种美好。她还在我心中植下了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研究、热爱生命的终生信念。特别是为我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数理基础,使自己在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有着超乎常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策划创意能力,还促使我对人文社会科学开始了最初的探索。
  从淮中求学开始的多元人生和丰富实践,为我的“大科学”研究、智库研究和智库实践工作奠定了基础。未来长路漫漫,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回顾过去三十九岁的光阴,我从昔日一个“大闹天宫”的“皮猴子”竟然成为了今朝一名稳坐办公室的党政机关干部;从一名纯理科生(生物学学士、物理学硕士)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管理学博土研究生);从一名读书人成为了企业的高管和领导者,继而成为一名公务员。
  回首过去的求学和研究之路,我努力尝试了一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人的全部人生道路,至今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到海外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相信这个缺憾在不久的将来会补上。适当时机,我准备到海外去做短、中、长期的访问学者。如果说还有一条,就是当年因为历史原因没能到清华或北大就读。在我博士毕业之后,准备以做“博士后”的方式来圆梦。
  紧张工作之余,我始终不忘学习和研究,自小学一年级以来,每一天都坚持写日记,从不间断。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我的灵魂,“天天读书日日思考”是我的快乐之源。2010岁本命年以来,我更是做到了每一天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进行写作,“每天写作一千字”是我的QQ签名,回顾过去四年,实际上自己还超出了每天一千字的工作量。华发早生,或许是我勤奋工作、辛劳付出的一个标记。
  过去十三年的机关工作生涯,工作之余,我在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2006年参加淮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公选,进入前三名;2007年和2009年先后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信息处副处长和信息处处长。
  2007年4月17日,牵头创建了淮安市南京大学校友会(全市第一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市外高校校友会),担任秘书长。由于会长当年即调外地工作,过去六年我实际上担任了南大校友会负责人。2008年开始,我参与南航淮安校友会工作,2012年开始担任校友会副秘书长。2012年1月25日(正月初三),我组织淮中高中部1992届全体毕业生及有关老师超过300人进行了毕业20周年聚会,聚会地点在文通中学,母校老领导、任课教师代表和准安中学、文通中学现任领导均积极参与。盛况空前,反映强烈。
  由于女儿2012年9月份到江苏省淮安中学教育集团所属的文通中学就读,我与母校——淮安中学开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淮安中学准安校友会,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近年来,我在积极开展地方智库发展的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创办和参与了淮安一批智库,包括淮安信息智库、淮安决策智库、淮安发展学术沙龙和淮水论坛政策研究小组等。此外,还与淮海晚报、淮安新周刊等报刊和增力商贸等企业谋划媒体智库和企业智库的创建事宜。
  在我既往的人生旅途中,淮安中学给我的启示是极大的。那里有我的少年时光,有我的青涩岁月,有我和爱人的美好回忆,有着太多太多。由于女儿又到了江苏省淮安中学教育集团读书,我们夫妻又与母校系上了这根永远不断的红绳。
  感谢你!淮安中学。
  我爱你!淮安中学。
 
  【特别说明】
  我夫人张宏(淮安县中学初中部同班同学,1989年淮阴市中考第一名),对本文有重要贡献,众多资料及内容均由她提供。2013年11月7日夜于淮安万达广场。

 
  在美国洛杉矶66号公路终点标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