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校友之家

淮安中学的另一位院士校友——陈鉴远

作者:郝宇铭 发布时间:2016-02-26 16:06:19 浏览次数:
原标题为《淮籍化工院士陈鉴远》 

 
  从古到今,淮安名人群星荟萃,这群星之中又升起一颗化工新星,他就是名震化工界、誉满国内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鉴远。他是淮安人,这却鲜为人知。
  陈鉴远于1916年6月出生在淮安县曹甸镇,13岁到“江苏省立淮安中学”读初中,籍贯当然就是“江苏淮安”。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赴美留学,获化学博士、哲学博士两顶桂冠。他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申请回国,冲破美方层层阻挠,1950年,在日内瓦参加国际和平会议的周总理帮助这12名留美同学,于10月艰难曲折地回到北京。当时,《人民日报》曾登出这消息,有陈鉴远等12个人的名字。
  不久,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府接见这12名归国留学生。在一一握手交谈中,周总理惊问陈鉴远:“听口音,你是江苏人吗?”“是的,总理,我是江苏淮安人。”总理笑着说:“哎呀!我们还是老乡啦!”两双大手握得更紧了。
  化工部为陈老在八宝山公墓举办的追悼会上,题为“陈鉴远同志生平”的“悼词”中是这样介绍他光辉业绩的:“陈鉴远同志回国后,一直从事化工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1956年起,先后任化工部北京化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78年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1982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1985年后历任化学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也在专家组,1966年国庆节,他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主要代表之一,随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
  陈鉴远在化工科研上,对祖国贡献上,“悼词”中还有这样一段记录:“建国初期,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生产供应磷肥。陈鉴远在没有磷肥工业系统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组织设计人员通力合作,亲自主持制定技术方案,核查数据,审阅图纸,处理设计施工和试车中出现的问题,使两个大型磷肥厂及配套工程顺利投产,并培养出一批磷肥设计和生产人才。陈鉴远是我国磷肥工业开拓者之一。
  “在我国发展国防‘高精尖’技术急需化工新材料的紧要关头,陈鉴远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组织了一批设计人员直接参加重水和化工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及时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水电解交换法,硫化氢—水双温交换法,液氨精馏法,液氢精馏法等四种生产重水的工业技术,并成功地主持设计了多套重水工程,偏二甲肼装置,液氢装置和超氧化物装置,为满足我国氢弹、原子弹和其他国防化工的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段成就在现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专栏中都有记载,而且还作了进一步肯定,补充:“其中重水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偏二甲肼技术领先美国十年,为满足我国‘两弹’、火箭和其他国防化工产品的需要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鉴远在1984年听说家乡曹甸镇已经于1946年从淮安县划归到宝应县,他没有改动籍贯,1993年《人民日报》“介绍院士”提及他籍贯为“江苏淮安”,1995年,化工部“悼词”中提及他籍贯依然是“江苏淮安人”。(郝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