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校庆专栏

长沟流月静有声——110年校庆采访剪影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06 10:14:12 浏览次数:
   2013年12月31日早晨8:00,作为校庆采访组成员,我们一行五人开始了工作。本来想,能采访到什么呢,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和他们又不熟悉,校友们肯定只是说些客套话而已。但随着采访的进行,才发现不是这样,每一位嘉宾和校友都是有故事的人。下面将我们采访的四位嘉宾的谈话内容作一编辑,以飨各位读者。
   三十年前的晨读
   三十年前淮中学子的住校生活会是什么样?86届张伏力校友给我们作了这样的描绘。五点多钟起床,一般都是天未亮。然后进行晨跑,他们一般是从文通塔下(当年还在老校区)出发,跑出校门,一直到镇淮楼,再折回校园。这个跑步线路真是羡煞人也!这哪是跑步啊,简直是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行啊!张校友讲,他们当年的伙食肯定比不上现在,但他们的身体都很棒,用他的话来说“这是革命的本钱哩”。他们的早读也不像现在,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校园内,有的还在勺湖里,一边读背,一边还能欣赏湖山景色,真是“相看两不厌”啊。比起他们来,现在的学子们真不知是先进了还落后了。也许只能这样说,我们离书越来越近,离自然也许越来越远了。
   她们这样做课代表
   课代表怎么做?七二届校友、现在浙江大学学报社供职的彭凤仪部长,在校时做过语文课代表。她印象很深的是当年她做的“错别字展览”一事。每次作文交上来,作为语文课代表,她先看一边,把大家的错别字圈出来,然后按名单将各人的错别字公布上墙。这么一做,对同学震动很大,大家怕丢人啊,渐渐地就很少写错别字了。作为语文课代表的她获益更是匪浅,这训练了她对错别字高度敏感,后来她恰好从事的是校报编辑工作,这一段的经历对她帮助很大。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写字大赛和成语大赛是她很喜欢的节目,她自豪地说“纠正错别字,我们四十年前就已经做得很好了”。真想不到,她们当年的工作是这么认真,而且富有创意。我们现在的课代表很多都是唯“命”是从,亦步亦趋,能否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意呢?能否用好这难得的实践机会呢?
   什么样的老师让人难忘?
   在采访中,我们问了众校友们一个共同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师?浙江大学的彭凤仪部长给了我们一个难忘的答案。她说最难忘的是她的一位语文老师,名叫蓝天(这名字真好,你会过目不忘的)。当年的彭学长很喜欢读书,但还买不起新华字典,读书时经常遇到一些不会的成语,她就把它们一一摘下来,写在一个本子上请教蓝天老师。当她拿回本子时,非常感动,因为蓝天老师已经将那些成语的字义、成语义及例句运用一一注在本子上!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终身难忘?有时并不要做很多。鲁迅先生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不也就是因为藤野先生将鲁迅先生听课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甚至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么?
   杰出和平庸的差别在哪?
   本次110周年校庆,回到母校的基本是比较成功的校友,我们采访组请教了他们一个问题,怎样让我们现在淮中学子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优秀呢?当年在校任教的曹福来老师说:“不能为了功利而学习。”现供职于淮阴工学院的86届校友张伏力认为:“学生应提高自已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成才前先成人。”72届的彭凤仪部长如此道:“名校生和一般学校学生的差别在于学生的视野是不同的。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你看他把读书和中国的崛起关联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视野和情怀?一个学生能走多远,飞多高,跟他的志向、追求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生死读书,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也成不了杰出人才,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只追求一已之利。”仔细比较一下,他们无一例外的把成功的关键指向了“德”字。“修身齐家平天下”,儒家将“修身”立于人生的起点,德之不修,行而不远。在世俗化、功利化的当今,谁能说我们现在的视野又超越了我们的前辈学长呢?
   母校难忘
   母校是什么?有人说是你每天骂一千次、一万次却不允许别骂一句的地方。母校是什么?是你现在无所谓但将来即使千山万水走遍还魂牵梦萦的地方。采访中我观察到一些细节,足可见众学子对母校的一片深情。七五届校友孙文君女士和她的先生来到学校时已是上午8:40分了,我们赶忙带着她签到,参观校史馆。到校史馆时恰好碰到了董事长高尚梅女士,董事长告诉她,“快点看啊,9:00点庆典在楚王馆开始,你们还要发言呢!”后来才得知她的先生华夏银行对外部总经理王晓勇先生要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发言。他俩说:“好的,好的,我们看一下就走。”当他们看到那些老照片时往往会多停留几秒。孙文君女士在看到老淮中的校牌“淮安县中学”那张照片时,久久地停在那儿。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猜想这张照片也许勾起了她当年很多往事吧!其实,每个人都是母校历史的见证人和记载本,有多少动人的故事都在他们的心里啊,可惜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