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弦歌不辍 风华苒苒——30册省立淮安中学教材背后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13 09:40:57 浏览次数: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日前,原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30年代校友王汝功之子王康、王全两位先生来学校捐赠其父生前珍藏的原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国文、英文、生物等教材资料30本。我有幸参加了捐赠仪式,并翻阅了沉甸甸的两大摞民国校本教材,感佩不已!
  
 

 
  1931年即民国20年,高邮有初中无高中,王汝功有一亲戚在省立淮中做美术老师,就把他带到了淮安读书。当时学校共有9个班级,初中双轨共6个班级,高中单轨共3个班级,每班30-50人。那时考取省立淮中很不容易,考生不仅有本县的,还有邻近各县的,录取率约10%。据民国20年“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同学录”刊载,高三30人,7人非淮安人;高二35人,14人非淮安人;高一31人,14人非淮安人。他们来自阜宁、盱眙、涟水、泗阳、宝应、淮阴等地。初一年级甲班47人,24人非本地人;乙班47人,25人非本地人。他们来自阜宁、沭阳、淮阴、宝应、高邮、涟水、灌云、泗阳、邳县等地。因此,学生一旦考取省立淮中,就好比科举时代童生考取秀才一样,家庭欢喜,亲友祝贺。
 
 

 
  王汝功先生,在江苏省立淮安中学读完初中、高中后,考上了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生物系。其后在江苏省靖江中学、江苏省高邮中学任教,并长期负责高邮中学教务工作。“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王汝功先生五个孩子皆事业有成。其中,长子北大教授,80多岁还在上课;次子王康先生,高邮中学副书记、副校长:他们可谓是子承父业。
  据王康先生介绍,他的父亲是一位严谨、认真、念旧的人,中学和大学读的书都保存着,一直放在家中大衣橱的下面。近几年,王康先生多方联系,几番辗转,此次和弟弟王全先生专程来到父亲的中学母校——淮安中学,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对于淮安中学这所百年名校来说,这30本教材资料非常珍贵,终于让它们回到应该回到的地方,令人倍感欣慰。
 



 
  1933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考察省立淮中。7日清晨,闻校中军号声,看见全体学生早操高唱救国歌,呼救国口号,气象甚振。下午5时,登城瞭望,召集全体学生训话,他说:“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那么,那时候省立淮安中学的学生读了哪些书?学校有哪些教材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阅1930年代的数册“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同学录”,通过“现任职教员”一栏,知悉有如下科目: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历史、政治概论、国学概论、书法、文字学、公民、党义、哲学、商业、心理学、博物、图画、工艺、音乐、珠算、刺绣、劳作、体育、军事训练、生理卫生等。数学有代数,也有几何,几何既有平面几何还有三角几何等;地理,有中国地理,也有世界地理;初三、高三,还有各种补习资料。这些教材资料都是由本校教师编辑手写,门类齐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浏览各科书目及内容,发现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体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
  如:初三国文选材,既有《贾谊论》《论佛骨表》《圆圆传》《遗吴三桂书》《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室语》等关乎国家大义之文,亦有《祭十二郎文》《为兄轼下狱上书》《愿代夫死疏》《祭夫杨椒山文》《托幼孙泣谕老仆柳恩书》等洋溢亲情之篇,还有《苦旱行》《卖鱼妇》等关注民生疾苦和《芋老人传》《无怒轩记》等教人处世之道的作品。此外,还有《孔子之人格与时代精神》(邵元冲,载《大公报》1934 年 8 月27 日第 4 版)、《敬姜论劳逸》等。
  印象颇深的有两篇。一篇是《全国运动会开幕后东北选手告别书》。作者一栏署名“东北选手”,这名东北选手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3年10月10日,在刚刚落成的南京中央运动场举行了旧中国的第五届全运会。这届运动会本应在1931年举行,但因为“九•一八”事变而被迫推迟了两年。运动会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闭幕式上,刘长春代表东北选手宣读《告别书》,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收复东北失地,“诸位有家回去,我们随地漂流。热烈希望下届运动会在沈阳举行,恢复东北河山颜色”“我代表东北四省运动员,热烈地希望,虔诚地祈祷,要求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奉天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全场为之动容,有人感伤,有人悲愤,久久不能平复。
  另一篇是《关忠节公家传》。“公名天培,字仲因,一字滋圃,姓关氏,山阳人也。起家行伍,历淮安城守营完备,扬州中营守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坠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该文作者鲁一同满怀景仰,生动描绘了鸦片战争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在虎门保卫战中视死如归的悲壮之举,读来潸然泪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一同原籍安东(今江苏涟水县),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和关天培同为淮安府人。1933年7月周佛海视察淮安教育,还专程至关忠节公祠瞻仰。老淮安县东街的关忠节公祠和城东乡南窑九村的关天培墓,现已成为淮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批教材资料,还渗透着学法指导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省立淮安中学老师较高的学术水平。如祁述祖老师编写了《如何指导学生读诗经》,“教厅指定诗经一书为高三国文科精读课本,余于教学之余颇有所感,爰书甚略,以就正于有道。”周佛海视察时听了祁老师的课,评价是“讲解明晰,佐证亦详”。1931年南京书店出版了祁述祖老师编写的《诗选》。
 



 
  再如《高三学生英文文法练习》编辑者兼导师钱秉良,在其扉页上所作“说明”如下:
  一、本练习共计三十个循序作习之。
  二、本练习专供高级中学三年级学生补习文法之用。
  三、本练习注意英文文法之基本原则及最易错误之处。
  四、在每次作某项课目练习前,先令学生在课外温习对于该项练习有关之文法然后在课堂内练习之。
  五、每次练习先由学生分别作之,继由导师用启发式讨论其正误,再由导师做最后之改正。
  不难发现,其既有学法指导也有教法指导,与当今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启发式”理念等不谋而合。钱秉良老师编写的《实用中学英语语法》,1946年由上海竞文书局出版。据省立淮安中学1932级初中校友李庸回忆,“英语课程初中重视阅读,高一要求能用英语作文,钱秉良教师第一次出的作文题是:My autobiography(我的自传)。学校每学年分别举行一次国语和英语演说比赛(初中叫英语背诵比赛),培训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组织一些学术研究会,如英语研究会,在开展活动时,完全用英语对话,有时由教师带领到当地教会美籍牧师家作客,借以练习英语会话。”
  图画的中国画讲义,第一编第一章是“国画之用具,(一)墨可分为五种”,第四章是“个性论”。讲义中诸如“一片清幽水石间,消尽冰心粉色嫩”的水仙范本、“下重上轻”,“侧重左方”各种山石画法指导等不胜枚举。
  历史“法兰克王国”一图,框线有实有虚,箭头有单箭头、双箭头和单线箭头、双线阴影箭头等。“土著和游牧的关系”是一圆形圈线图。“西亚大冶炉”,标注文字,“此处是高山人人不爱居”“此处是沙漠人人不爱居”“此处甚肥沃人人爱居两河流域”等字样,这些和当下学校提倡的思维导图相仿。初三音乐五线谱之组织,既有文字也有详细图示。生物、平面几何(第二章是“制图用器构造及使用法”)等学科也都有许多手绘图。
  校本教材也彰显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宗旨。初三应用英文,有社交信、公用信、商用信、家用信等。手工第一课是“手工课的价值”,包括:心意方面的价值、智识的陶冶、感情的陶冶等。书中有“元幹竹制物练习,研究事项”:竹材弯曲法、竹材榫接法、竹材包接法。其后是竹杖、竹凳、竹椅、墨夹、晒衣架、笔筒、笔架、照片架、金线菊等制法,实物图示精细,步骤非常清晰,容易上手操作。学生课上所学,皆为日常生活所用,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王汝功先生在教材上留下了许多学习的痕迹,如《祭夫杨椒山文》一文,他用红色、黑色笔圈画,用黑色笔批注:汨罗——楚大夫屈原为谗人所间而投汨罗而死,五刑——墨刖劓宫大辟。一笔一画,苍劲有力,工整美观,见字如见其人——刚正伟岸之读书人。
  这些教材都是线装书,是学校统一装订,还是学生自己装订,虽未及问,但作为一名70后,我知道它们都是用油印机印刷的。印刷之前,首先要把蜡纸放在专用钢板上,用头部带有钢针的“钢笔”在蜡纸上刻字,每一笔都要笔力适中,刻得太轻内容印不出来,刻重了油印时渗油墨,纸上到处是墨团。刻蜡纸,小心翼翼刻老半天才能完工,如果印刷中蜡纸坏了,还要重新刻一份。蜡纸刻好之后就成了印刷的底板,把它贴到油印机的网布上面,固定好纸张,调匀油墨(一般不是黑色就是蓝色),把网布放在纸张上,用橡胶辊子粘好油墨,手持油墨滚筒,在蜡纸上使劲一滚,字迹就印到了纸上。
  忆及民国时期学生的书写,想来他们都可以刻钢字,学长王汝功一定也可以。记忆深处,那钢板刻字的响声,那教材资料散发着的油墨香,总会于不经意间温润你我的心田。
  “淮流汤汤,雄城壮,塔影长。我校师生共一堂,正骅骝开道,前程万里,珍重韶光。”民国的他们,与我们虽未曾谋面,但彼此的经历有重叠的部分,那就是母校淮安中学。曾经的教学楼、黑板、桌凳、食堂、菜肴、宿舍、球场、草地、林荫小道、老师、同学……满满的都是关于青春最美好最难忘的念想。作为今天的淮中人,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保护好校园的历史文化,让校友们馈赠于我们的宝贵财富价值意义最大化。
  1930年代,省立淮安中学扩建了一座大礼堂,取名“丽泽堂”。“丽泽”二字出自《周易》兑卦《大象传》:“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朱熹云:“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丽泽原意为两个沼泽相连,后比喻朋友互相切磋,又比喻惠泽。
  如今江苏省淮安中学,虽已异地新建,当年的丽泽堂在杜康桥畔又获新生。除建有师生就餐之场所,仍辟有大厅,作为师生集会、歌咏等活动的礼堂。丽泽堂前,桃李争妍,百鸟振翮,弦歌不辍,风华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