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17 09:18:08 浏览次数: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耄耋老人的母校情、同窗情

 

  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建国前部分相当复杂,它的前身可分别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淮安府中学堂、1923年成立的国民政府开办的淮安市初级中学、1942年抗日根据地开办的淮安县中学以及1945年淮安县人民政府开办的淮安县中学。
  抗战胜利后,省立淮安中学于1945年10月在镇江江师范附小原址复建,同时接收原日伪所办“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后迁至扬州何家花园一所私立中学内,1947年迁入淮安校本部。1948年12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下令将省立淮安中学迁往镇江七里甸镇江中学内复课,后再迁往吴江芦墟。1949年4月,苏北行政公署派人从吴江接回省立淮安中学师生近200人,并入位于阜宁境内的苏皖边区五分区区立中学(江苏省盐城中学前身)。江苏省立淮安中学这个名称从此走进了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在淮城镇察院街恢复建立淮安县立初级中学,并增设简易师范科。1948年12月,淮城二次解放后,国民政府“淮安县立初级中学”被人民政府接收。
  本文所述及的校友正是解放战争期间在省立淮安中学和县立淮安中学就读的。


  “东城兮高高,弦诵兮笙匏,乐多士兮莅止,罗俊彦与英髦,载瞻丽泽堂,古训何昭昭,高阁寻龙光,剑气犹干霄……”
  2011年5月21日午间,在淮城西长街南段的一家饭店门前,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原淮安中学(省中、县中)第三次同学聚会”,横幅下面,约30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正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声唱着当年省中的校歌合影留念。老人们饱含深情的歌声令路过的行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群老校友们是解放前夕在省中和县中的学生,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最远的来自吉林、昆明、成都。他们怀着对母校的深情,怀着对昔日同窗的思念,不远千里,聚首淮城。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已年逾八旬,有的是三代同行,腿脚不便则由家人搀扶相伴。
  在用餐之余,苏榴生、何仰鑫等校友应我们的邀请,将当年省中校歌的歌词和曲谱凭着记忆抄录了下来。


  老校友们餐聚后,相伴来到位于东长街楚州中学的中共华中分局纪念馆。这里曾经是省立淮安中学的学生宿舍,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虽然光阴荏苒,已经60余载,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印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抚摸着楼道的栏杆,更是唏嘘不已。
  昔日同窗如今更加情同手足,他们珍惜相聚时刻的分分秒秒。毕竟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他们聚会的次数越来越少,这让他们更加感伤。
  我们邀请老校友们2013年10月能参加母校110周年校庆活动,他们慨然应允,只要身体允许,“一定来!”

  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47届校友联谊会的同学们是另外一支校友群体。
  省立淮安中学1947届校友联谊会成立于2000年。他们每年都要编辑一期《友谊通讯》,以“联系友谊,互通音讯,互相鼓励,颐养天年”为宗旨,每年1月出版,回顾过去的一年,如今已是第12期了。从第10期《友谊通讯》开始,为适应校友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简化文字书写,《友谊通讯》更名为《友谊简讯》。担任编辑的是邵松仑先生。
  目前,1947届校友联谊会保持联系的健在校友尚有22位。这群校友们都已近90高龄,但他们都能积极认真撰稿,向同窗介绍自己一年来的生活与参观、旅游情况,有的详细率直地反映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有的还向同学们提供有价值的养生保健知识与经验。杂志图文并茂,内容十分丰富,真情感人。


  本报曾经先后刊载有关1947届校友的文章多篇,其中涉及王雨生、曾逖闻、黄美声等。2007年,本报主编任建伟到北京出差,和在京的约10位1947届校友见面。当时已经83高龄的马宏猷因曾经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整理工作,毛遂自荐,带领任主编游览了故宫,对故宫的情况详细介绍,如数家珍。据了解,马老先生去年春夏还先后到合肥、京沪一带走亲访友,精神好得很。
  曾经荣获中华放射治疗肿瘤协会终身成就奖的曾逖闻先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去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安排他们伉俪赴杭州疗养。身为医生,他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健康,经常给京内外的同学介绍医疗知识,提供治疗方法。他离休后一直坚持进行专家门诊,在医疗战线勤勤恳恳60年,获得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被这群校友称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万长芬校友,是进入80高龄的最后一位,也是身体状况最好的一位。去年,她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多方翻阅查找资料,准备了100个问题答案,在上海市医药系统荣获一等奖。
  这些校友们与时俱进,几乎个个都能熟练操作电脑,他们之间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互传信息和有趣的幻灯片。曾经上过集团年历的工艺大师郭孝礼校友,近来又多方收集同学的照片,花费很多精力,精心编制光盘,在2012年春节前寄送给各位同学。
  真是一群快乐而幸福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