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汪曾祺传·第 一 章 在吉祥的元宵节来到人间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6-22 19:13:47 浏览次数:

第一章 在吉祥的元宵节来到人

1920年3月5日,夏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月亮正圆,象征着团圆美满。按照我国夏历的传统规定,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古人认为,上元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时间又值年初,为春节的延续。此时是一年的第一个满月,为吉祥之日。为了祈求全年平安,万事如意,因此都隆重庆祝这一节日。由于这一节日的主要庆祝活动都在夜间进行,所以又称元宵。但在高邮,当地人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这是由于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点灯、观灯。灯节要延续

几天,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高邮的元宵节是并不热闹的,甚至是平平静静的,白天尤其如此。但高邮城北门外东头竺家巷的汪嘉勋家,今年的元宵节却比往年、也比别人家要忙碌些,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似乎在期盼什么,等待什么。汪嘉勋老人一大早就巡视全家,嘱咐家中人把特意为灯节准备的灯再检查一遍,擦拭干净,等天一黑就点亮。汪嘉勋的夫人谈氏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这个大家庭中,她是家务总管。她的责任不仅是周到地照顾好一家之主汪嘉勋,还要联络好、调整好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小家庭,这就是大儿子汪广生,二儿子汪常生,三儿子汪菊生。汪常生早亡,无子,剩下一个守寡的媳妇。因此,每次到二房媳妇的房间,因其孤单一人,谈氏总要多停留一点时间,婆媳两人要多谈一会儿。今天,谈氏格外留意三房媳妇杨氏。她知道,三媳妇怀孕已经足月,前两天找本城最有名的中医来搭脉,说分娩就在这两天。见到婆婆来了,杨氏微微欠身表示问候,她告诉婆婆,一切都好,就是一大早起来腰酸,腹胀,还"见红"。婆婆明白,这些都是临产前的征兆。她温和地安慰她几句,特意关照杨氏从娘家带来的女佣大莲子多加小心,一有情况立即告诉她。

大莲子答应了。

汪嘉勋:汪家赤手空拳的创业人

说起汪家,在高邮城虽不算望族,也还颇有名气。

汪嘉勋,字铭甫,曾中过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是清朝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由于汪嘉勋没有考取更高的功名,而拔贡是做不了官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汪家创业的人。

汪嘉勋祖籍徽州,迁居高邮,从他往上数才七代。汪嘉勋的父亲曾在外地坐过馆,后来做"盐票"亏了本。"盐票"亦称"盐引",是包给商人销售官盐的执照。由于亏了,几乎把家产赔尽。汪家后来的产业完全是汪嘉勋赤手空拳创造出来的。他主要通过置田地、开店铺,慢慢使汪家重新恢复元气,后家道渐丰,直至今日这般较为富裕的境地。

在汪嘉勋手中置的田地,大概有两千多亩。这数字在高邮不算小,也不算大。因为这两干多亩中好田不多,大多是北乡草田,只能长草。就是那些好一点的田,汪嘉勋只在年轻时亲自下乡过问过问,后来随着家业的扩大,他就把精力放在城里开店铺,田地上的事则找人代管。这种情况在高邮很普遍,当地有一种人专替大户人家管田产,叫"田禾先生"。看青(估产)、收租、完粮、丈地......这也是一套学问。田禾先生大都是世代相传的,替汪家管田产的姓龙,人称龙先生。龙先生住在离高邮不远的五里镇,进城办事或到别的乡下去喜欢骑驴。汪家的孩子长年生活在城里,平时见驴不易,见龙先生骑驴来了,总是十分高兴地迎上去逗驴,还用粽子叶喂驴玩。每逢这时,龙先生总是仔细地关照孩子把包粽子的麻筋拣干净,他认为驴子吃麻筋会把肠子缠住的。汪嘉勋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才是汪家主要经济收入所在。汪嘉勋在开店之初即把信誉作为立业之本,他把这想法写入为自家药店亲撰的对联之中。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域。"两副对联不仅工稳、贴切,符合药店特点,还巧妙地把店名暗含其中。为树药店信誉,汪嘉勋一直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言"神仙难识丸散",连开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料,像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上写:"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这对联也是汪嘉勋亲撰并特意制作悬挂的。高邮城里很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可是,这些药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反而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仅此一端,即可见汪嘉勋所开的药店在人们心目中信誉很高。

汪嘉勋如此把信誉作为立业之本,从头抓起,一抓到底,真是抓对了,几年下来,就抓出了大大高于同行的经济效益。事业发展了,上路了,毕竟是文化人出身的汪嘉勋就稍稍放手,他找田禾先生芴锸拢襖"管事"(经理)管药店。他平时并不多过问店里事,只到每年腊月廿四,由这位管事挟了总账到家里来,向他报告一年营业情况。由于信誉好,连年盈利,汪嘉勋颇为自得,他进一步盘算,要下功夫把教育子女后代的事抓好,这才是兴家立业根本的根本啊。

汪嘉勋思忖:

大儿子汪广生成家后添丁进口,可算是欣欣向荣;二儿子汪常生不幸早逝,只留下一个守寡的媳妇,这当然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三儿子汪菊生结婚后一切尚好,只是媳妇杨氏体弱多病,常年咳嗽不止,偶尔还吐血,不能不让汪嘉勋暗暗心忧。前年杨氏生下一女,现在怀孕足月,汪嘉勋盼望这次能添个孙子,好让汪家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汪菊生:多才多艺的小城才子

比汪嘉勋盼孙子的心情还要迫切,汪菊生也很希望杨氏这次能生个男孩。

汪菊生是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取其名为菊生。他字淡如,小名"三子",作画时有时也题别号:亚痴、灌园生......他在南京读过旧制中学,所谓旧制中学大概是十年一贯制的学堂。这汪菊生多才多艺,精力过人。他年轻时是运动员。在校足球队踢过后卫,还曾作为撑杆跳高选手,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他练过武功,又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时敢挺身而出。一次在小轮船上,一个初来的侦缉队员以检查为名勒索乘客钱财,汪菊生一旁看了怒火中烧,忍不住出面斥责。那侦缉队员恼羞成怒,对汪菊生动手动脚,汪菊生只一个巴掌,打得那人踉踉跄跄,从船头退过跳板,一屁股坐在码头上,再也不敢吱声,爬起来就溜走了,引得众人齐声叫好。

在南京读完旧制中学后,汪菊生没有升学,回到了家乡高邮。他玩过一个时期乐器,亲自去苏州一趟,买回来好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拉秦腔的胡琴、扬琴,甚至还有唢呐。在他玩过的这许多乐器中,汪菊生最珍爱的乃是一箫一笛,都是少见的上品。洞箫管很细,外皮作殷红色,很有年头了。笛子不是缠丝涂了一节一节黑漆的,是整个笛管擦了荸荠紫漆的,比常见的笛子管粗。箫声悠远,笛声圆润。这两支箫笛不是从乐器店买的,是花了大价钱从私人手里买的。不论什么乐器,汪菊生听听别人演奏,看看指法,也就能学个七不离八。

玩过一阵丝竹以后,汪菊生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画画和刻图章。他画画并无真正的师承,只有几个画友。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一个和尚,名铁桥,本城善因寺的方丈。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作画时下款就题"邓尉山僧"。铁桥能画,也能写。他的字写石鼓,画法任伯年,都有相当功力。汪菊生和铁桥常来往,画风却没有受他的影响。汪菊生画过一阵工笔花卉,这受当地一带画家的一种理论影响,认为画画要从工笔入手。扬州有位专画菊花的画家,画菊按朵论价,每朵大洋一元,汪菊生慕名求他画了一套菊谱,二尺见方的大册页。别人见了,不禁咋舌:"像这种玩法,玩不起。"钻了一阵花卉后,汪菊生改了画写意,用笔略似吴昌硕。总的看来,汪菊生的画有一定功力,只可惜"见"得少,没有行万里路,多识大家真迹,眼界不宽,加之他又不会题诗,题画多用前人陈句,故布局平稳,缺少创意。汪菊生刻图章,初宗浙派,清秀规矩。年轻时刻过一套《陋室铭》印谱,有几方很不错,但是过于着意,显得拘谨了些。

值得一提的是,汪菊生心灵手巧,思维敏捷,每有奇思。他会做各种玩意,而且总是很有兴致。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妩媚动人。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孩子们提了这两盏灯,观灯的人见了莫不啧喷称赞。清明节前,汪菊生糊风筝。有一年,他糊了一只蜈蚣(当地人称之为"百脚"),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汪菊生放这种风筝,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这样,风筝可以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子"。春天到了,早已结过婚的汪菊生童心未泯,兴致勃勃地带着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地里放风筝。这时,麦子尚未"起身",非但不怕踩,而且越踩越旺。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汪菊生与孩子们一起在碧绿的麦垅间奔跑呼叫,实在快乐得很。

年龄稍大以后,汪菊生终以为人医眼疾为职业。眼科是汪家祖传,汪嘉勋、汪广生都会看眼科。本来就才智不凡的汪菊生,一旦以眼科为职业,马上就钻了进去,医术颇精。有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像桃子,眼球红得像大红绸缎。汪菊生看后胸有成竹地安慰孩子的父母说:"不要紧。"他嘱孩子的父亲到当地一个叫阴城的很大很野的乱葬茔附近去捉两只大田螺来。只见他往田螺里倒进两管鹅翎眼药,两撮冰片,把田螺扣在孩子的眼睛上。过了一会儿,田螺壳裂了,孩子的眼好了,从此一生再没有犯过眼病。

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聪颖活泼、对生活总是充满情趣的汪菊生,在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又再次怀孕后,很希望这次能生个男孩。生性豁达的他本不在乎男女,是什么原因这次如此盼望男孩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有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将来就会多一个助手,多一个伙伴,这,更符合汪菊生的心愿和性格吧!

汪曾祺说:"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午饭后,虽然离上灯时间还早,高邮城里城外已渐渐热闹起来了。

最明显的,送麒麟的这个才走,那个又来。送麒麟一般三人一组,一个举着麒麟--一条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说老实话,一点也不叫人兴奋。特别是前面刚走,后面又来,唱同样单调的歌,很令人心烦。但新年伊始,人家唱的又是吉利的话,总不好发脾气,只好给几个钱了事。只有一家例外,不嫌烦,那就是汪家。只因送麒麟的唱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这样两句: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这真是唱到汪家人的心上了。特别是谈老夫人,当此三媳妇饭前饭后就阵痛不止、眼看孩子即将诞生之时,门外反复有人唱"麒麟送子到你家",岂非吉兆?所以,每逢有送麒麟的到门唱,谈老夫人非但不嫌烦,还叫用人多给几个赏钱哩。

傍晚时分,一年一度的灯节由孩子们揭开序幕。性急的孩子们顾不上吃晚饭,就或拖着、或提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几天前就帮助糊扎好的兔子灯、蛤蟆灯、马灯、猪灯......上街嬉耍。各家店铺也都陆续在店前挂灯。早在灯节前好几天,老板就让伙计、学徒备料扎灯,暗暗与别人家比大、比精、比奇,这不仅是为了灯节,也为了显示店家气派,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之一。大多数店家都要扎走马灯,其中数连万顺家的最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转几圈。乾隆和的走马灯略逊连万顺家的,也不小,但不"走",却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那纸剪的小人会动。设计颇费一番心思,做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就会上下动,小孩看了尤为高兴。高邮的灯节除了观灯,还有一个与别处不同的习俗,那就是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幅演义小说的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30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画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是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在高邮,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当店主们用各式各样彩灯把店门口装饰得喜气洋洋,焕然一新时,居民们也急忙把各式各样的灯在自家门前悬挂起来。汪家也到处悬灯结彩,三房儿子屋中的挂灯就都很讲究,且各具特色。大房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房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三房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就在汪家里里外外才把彩灯点亮挂上,大莲子急急忙忙、喜孜孜地赶来报喜了:"老爷,太太,三妈生了。"谈老夫人忙问:"是男?是女?"大莲子笑嘻嘻地回答:"男孩。黑黑胖胖的,哭声可响哩!"

谈老夫人忍不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她与汪嘉勋顿时心中乐开了花。

此刻,正日落酉时。晚霞把浩浩淼淼的高邮湖里的波涛辉映得金光闪闪,再看城里彩灯高照,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真令人感到由衷的喜悦与振奋。

这个赶在吉祥的灯节来到人间的孩子,便是后成长为海内外影响广泛的作家汪曾祺。

多年以后,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的生日是旧历的正月十五。据说我是日落酉时出生,那么正是要"上灯"的时候。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七十书怀》

因为自己的生日总不会忘记,进入老年以后,每逢过生日,汪曾祺总情不自禁地结合灯节或赋诗,或题词,或撰文抒怀述志。六十岁生日那天,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冻云欲湿上元灯,

漠漠春阴柳未青。

行过玉渊潭畔路,

去年残叶太分明。

他在诗后解释道:"六十岁是个整寿,但我觉得无所谓。诗的后两句似乎有些感慨,因为这时'文化大革命'过去不久,容易触景生情,但是究竟有什么感慨,也说不清。那天是阴天,好像要下雪,天气其实是很舒服的,诗的前两句隐隐约约有一点喜悦。总之,并不萧瑟,更没有过一年少一年这样的颓唐的心情。"

七十岁生日时,写了一首《七十书怀出律不改》:

悠悠七十独耽酒,

唯觉登山步履迟。

书画萧萧余宿墨,

文章淡淡忆儿时。

也写书评也作序,

不开风气不为师。

假我十年闲粥饭,

未知留得几囊诗。

七十三岁生日那天,他写了散文《祈难老》。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里所谓难老,是希望老得缓慢一点,从容一点,不是"焉得不速老"的速老,不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那样的衰老。

要想难老,首先要旷达一点,不要太把老当一回事......

其次是对名利得失看得淡一些......我以为人不可没有名,也不可太有名。60岁时,我被人称为作家,还不习惯。进70岁时,就又长了一级,被称为老作家,说实在的,我并不舒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成了一种旱!N乙还膊判戳四敲醇副臼椋谝黄穑裁挥卸啻蠓至俊S行┕赜谖业钠缆邸⒂∠蠹恰⒎锰嘎贾啵乙部纯础Q蕴肝⑿χ校灿兄褐小5翘嗔耍盐遗扇鹊悖液芏嗷八档霉送罚液懿话病J嗄昵拔以谝淮巫富嵘纤倒M揖颓那牡匦葱矗忝蔷褪乔那牡乜纯矗钦婊啊�

就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他写了一副小对联聊当自寿: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在对联后,有小注两行:

癸酉年元宵节晚六时

七十三年前这会我正在出生

这就是汪曾祺,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无衰瑟之感,也无颓唐之态,却时时保持对生活的挚爱和对人生浓烈的情思。这样的人生观、名利观、创作观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对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汪曾祺有如今这样广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固然取决于他长大后的勤奋学习,名师指导,但汪家特有的文化氛围,从他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有意无意地把他包围住了,就开始对他进行一刻也不停止的熏陶。没有这样的熏陶与教育,汪曾祺能成为今天的汪曾祺么?恐怕很难。这些,读者只需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