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从旧知识分子到共产党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30 14:26:54 浏览次数:

  淮中在线网站注:今年是江苏省淮安中学建国后首任校长谭稚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饮水思源,为缅怀谭稚成先生为江苏省淮安中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本站特刊载谭稚成先生的儿子谭恩热1998年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所写的回忆文章(菔指逭恚淳救松笤模允炯湍睢�

从旧知识分子到共产党人

——纪念父亲谭稚成诞辰100周年

谭稚成

  今年10月19日为家父谭稚成(名国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由于他老人家早就在淮安中学做过多年教师,1948年底淮安解放后,又曾任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淮安县初级中学(即淮安市中学前身)第一任校长。今天,淮安市中学特地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使我们有机会能够较为全面的追念他老人家平凡而又富有意义的一生。

一、走上革命道路

  父亲于1898年农历九月初五日出生于淮城东长街,幼年受的旧教育。但自青年时代,在辛亥革命浪潮和革命先驱者思想影响下,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1914年父亲在淮安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时,在黄炎培先生的倡导下,省九中全体同学曾去上海参观我国参加巴拿马万国物品博览会的预赛,使父亲大开眼界,并萌发了“实业救国”的思想。1919年在国立北京工业大学读书期间,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行列。1921年在北工大电气机械科毕业后,于同年9月在石景山龙烟铁矿炼厂边实习边进修研究生学业,第二年实习期满后留厂当实习工程师。这年因祖母去世,父亲回淮处理丧事。1923年再去北京当参谋工作,但在那个时代,由于父亲无任何后台,虽经多方努力,北京对口的电灯电车电话等单位均未得一职,这对父亲“实业救国”的思想是个沉重的打击。由于在北京工程界无职业可寻,不得已只好返回家乡。从1924年起,先后在盐城景鲁商校、淮阴县中、省立九中、淮安县中、淮安县师及省立淮安中学任数理教员,前后10余年。抱着“教好一个学生,也就是对国家尽了一份力量”的信念,悉心授课,深得学校师生赞许,成为当年淮城较为有名的数学教师。后于1935年,朋友介绍,一度去如皋栟茶(今已隶属如东——淮中在线注)私立中学任教,1936年又去南通中学教高中数学。在此期间,时为南通中学学生的俞铭璜等人因“闹学潮”、从事共产党的秘密活动而被反动当局追查,我父亲与其他进步教职工,曾出面力保,因而受到进步青年学生的爱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又回到淮安县中教书。后因淮城屡遭日寇轰炸,举家迁往宝应崔堡外婆家避难。1939年底,我大姐谭亮与堂兄、堂姐等人离家出走参加革命,我家一下子变成了当地反动势力的监视对象。其间,父亲虽然还曾于设在敌占区的第八临时中学教过书,二姐谭恩靓也曾随父亲在该校求学,但该校校长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严加监视。为了避开这个环境,并混碗饭吃,1941年春,经朋友介绍,父亲曾在韩德勤省政府的建设厅当了名技士,他因看不惯那帮官僚的腐败,数月后便愤而离去,不得已又回到八临中。不久,八临中停办,父亲便从此失业在家,以私人关系教补习馆为生。虽如此,还几次险遭日伪特务的抓捕。
  正当举家靠借债度日,我一弟二妹因贫病交加相继夭亡的艰难时刻,1944年新四军解放曹旬,挺进淮东。抗日民主政府鼓励兴学,王家墩淮东中学成立,父亲被聘前往任教。不久,靓姐又先期参加革命。就在这时,党组织向父亲伸出了巨手,多次派人向其指明参加革命的光明大道。尤其是曾在南通中学结下师生情谊、时任苏中一地委宣传部长的俞铭璜同志, 亦着人传递口信,劝导其早日投身革命行列。1945年春,苏中一专区筹办建设专门学校,培养建设根据地的干部,时任宝应安丰区长的杜文伯同志携韦永义专员亲笔信找到父亲,邀约其前往任教。我父亲终于在漫漫长夜中见到光明,毅然率母亲和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经受严峻考验

  父亲参加革命后,从1945年春到1948年10月,一直在苏中一专区(后为苏皖边区二专区)建设专门学校、二专区联合中学和工农兵干部学校担任数理教员。在参加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中,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下,他日益加深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认识,把党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工农群众学习,重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1946年春,曾被选派到淮阴参加苏皖边区宣教大会,并留边区教育厅数月,在厅编审室编写算学教材,由于教材能从实用出发,深入浅出,做到教学合一,受到厅领导的表扬,并被选用为边区算学课本。
  在这3年多时间里,父亲还经受了严峻的政治考验。不仅在1946年“五四”土改时,坚决拥护党的土改政策,在华中二地委和五地委负责同志的赞许和支持下,亲自从高邮到淮安,将1933年分得、又因还债典出而从未收过租的30多亩祖遗田产归还四涵洞农民(当年华中《新华日报》曾有专门报道),以表明他的革命立场,而且在自卫战争爆发后,在日益紧张的险恶环境下,始终毫不动摇地跟着党走过了那段艰苦的历程。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继进攻中原解放区后,又分兵进攻苏皖解放区。苏中军民在7、8月间取得7战7捷的胜利后,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更有效地打击敌人,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我军决定暂时放弃运河沿线城镇,二地委和二专署率所有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等单位,从沿运城镇撤至运东里下河农村打游击。当时父亲所在的二专区建专学校,多数学员已先后分配工作,保留的教干班也随撤往高邮运东地区。不久,敌人又继续向运东地区实行“清剿”,形势更趋紧张。这年9月底,经地委、专署决定建专撤销,将教干班并入已转移至兴化东北部的二专区联合中学。接着,为了避开东线敌军沿通榆路北犯,学校又随地、专机关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北撤。北撤途中,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已近半百的父亲,抱定“蒋必败,我必胜”的信念,与学校师生一起,在兴化北部的盐城地区与敌人周旋一个多月,累计行程四、五百公里,而革命的乐观主义丝毫不减。在北撤山东未成后,这年12月底,学校又奉命返回二专区分散打游击。父亲服从领导安排,与其它几位教师一起被分在高宝分部负责游击教学。几天后,父亲在宝应射阳又一次见到时任二地委书记的俞铭璜同志,俞十分关心父亲,问他对形势的看法,并表示要找关系将父亲“打埋伏”,父亲随即回了一句:“抽刀不入鞘”,“大丈夫当如终如一”,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俞铭璜大为赞扬,说他革命意志坚定“难能可贵”,并鼓励他树立革命的人生观,经受严峻的考验。嗣后,除设法将一直跟随移动的母亲安全送往外公家隐蔽外,父亲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面对一些学生和亲属的牺牲,冒着随时有可能遭到敌军和“还乡团”袭击的危险,在射阳以南的东决溪一带,克服教学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掩护下,从事游击教学,为培训党的干部倾注心血。直到1947年6、7月间,解放战争形势好转,7月中旬学校又从分散教学集中至盐城地区合并,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恢复各项教学活动。
  经过这一段艰苦的战争洗礼,父亲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1947年两度提出了入党要求。在二联中合并为工农兵干校后,党组织认为他这位在旧社会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经过参加革命后的锻炼,已基本上具备了入党条件,于1948年9月吸收他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三、为淮中打基础

  1948年底,随着淮阴、淮安两地的解放,父亲被调到两淮市,并被任命为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淮安县初级中学校长。刚受命时,父亲颇多疑虑。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一直是位“教书先生”,从未担任过任何行政领导,缺乏行政工作经验,一下子接任一所中学的校长,深感难以胜任。但他考虑到刚入党不久,党员要服从组织,要对党对人民负责,还是勇敢地挑起了担子。当时学校刚刚接管,又有淮阜联合中学并入,情况比较复杂。父亲在两淮市教育局(后归盐城专署文教处)的领导下,从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做好从几方面来的领导成员的协调工作,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会做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对原有中层干部等人事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对其政治面貌经审查后,尽量保留使用,在用人问题遇分歧时,则按原则办事,防止个人说了算和安插私人。这样,基本上维护了校内一班人的团结。二是尽快恢复教学和招生,在整顿合并好班级的基础上,按解放区所用教材恢复各班级课程,教材不足的由授课教师自编,保证授足课时。同时,根据当时条件,订好招生计划,报两淮市教育局批准后抓紧做好各项准备。三是发扬解放区办学的优良传统,强调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学生要定期参加体力劳动;强调学校一切开支要从俭,要合理审定免费生,并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对个别挪用公款的人员进行了严肃地批评和处理。由于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尽管在淮中工作仅一年时间,但当时毕竟是在刚接管的复杂情况下受命,还是为淮中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文革”中受迫害

  父亲于1949年底调离淮中去苏北区党委党校学习,后即留在苏北行署文教处工作,并随形势需要于1951年5月调至华东教育部,9月去华东师范大学,从参加华师大筹备到“文革”后期退休,前后近20年。
  父亲在华东师大的20年中,父亲先后担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并兼任教育工会主席等职,还被选为上海市普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工作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负责,作风正派,密切联系群众,为华师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深受党组织和师生员工的信任和尊敬。
  但在“文革”动乱期间,父亲遭到严重迫害。华师大“造反派”以推行所谓“李维汉修正主义路线”等“莫须有”的罪名,对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进行残酷地批斗,使其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以致患上了老年肺结核和肺心病。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才被彻底平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积极拥护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想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可是捎谠�1970年已被迫退休,加之这时已年老体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竞不辞辛苦地为亲属和邻居家的一些青年学生义务补习初、高中数学,在几年时间里指导他们演算了数以万计的几何、三角等数学题。他为新一代青年的好学可教而引以为乐。他在《八十书怀》一诗中写道:“八十无才论废兴,一心帮带接班人”,“后生效作黄昏颂,自古人间爱晚晴”。
  父亲1982年在杭州时,因肺心病发作,不幸于9月19日逝世,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他老人家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但作为一个教师,那些从他所在过的学校走出去成为国家、社会栋梁的“桃李们”身上,无不浸透着父亲参加浇灌而洒下的心血和汗水,他不愧为人师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主要是通过追念他从旧知识分子到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和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把我们淮安市中学和全市的教育事业办得更好,为把我国建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跨世纪人才。

199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