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抗战时期民主政权下的淮安中学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3 10:41:19 浏览次数:

  一九四二年七月,为了发展抗日力量,培养新民主主义建设人才,团结知识分子参加根据地的各项工作,经盐阜区行政公署批准,在淮安县政府的领导下,淮安县中学于七月十六日筹备就绪并正式招生。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贫雇农子弟,实现了他们多年要求入学的愿望,因此,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贫下中农子弟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共产党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帮助他们翻身,而且也在文化上帮助他们翻了身,同时也粉碎了国民党诬蔑共产党轻视文化的宣传。
  当时校长是由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心权同志兼的,付校长聘请当地士绅汪谓珍先生担任,还请了汪育材先生(曾任淮安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议长),陈越襄、颜逸尘、牟杰人等担任文、史、数学教员。县委派林浩同志(党员、女、北京某大学学生)担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即相当于过去中学里的教务训育主任工作),并兼任政治课。彭震同志为生活指导干事,具体管学生生活及学生思想和组织工作。总务由周树培先生负责。
  校址设在苏嘴街上的一个大寺庙里,有教室、礼堂,教员住房,生活指导部办公室及校长总务办公室等。这在当时条件下,已是很不容易的了。淮安县中学还成立了校董会,苏嘴街上一位姓张的(名子记不清了)担任校董会的付主任,张先生积极为修建校舍,帮助解决教师、学生食宿等问题出力,认为把中学设在苏嘴,并请他出来担任主委,是苏嘴街人民的光荣。当时新四军三师二十团团部的驻地也在苏嘴,他们实际对学校起了安全保卫作用。九月份,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不久,新四军三师付师长张爱萍同志到校向全体师生作了“学以致用”的报告,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目的。
  当时淮中实行的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针,实际上就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学校所用教材,基本都是盐阜行政公署文教处编印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语文教材,没有现存课本可用,因此,教材往往选用新华社社论和领导同志的一些文章。记得当时曾用过陈毅同志悼念韩紫石先生的悼词,李一氓同志为八十二烈士写的悼念文章和中共中央追认邹韬奋先生为中共党员的决定及其对他悼念的唁电等文章,有时还用陈毅同志的诗词作教材。
  思想教育主要进行抗日爱国岣呙褡遄宰鹦暮兔裰魉枷虢逃环炊苑饨ㄗㄖ疲ㄎ魉苟啦煤屯督德艄逃准斗治鼋逃寡盟魉钏约袄投丛觳聘唬丛煳幕鹊览恚⒔岷系笔比透莸卣涡问萍暗车闹行娜挝窠猩缁岱⒄故方逃庑┙逃饕谄绞苯滩闹泻投匝不爸泄岢怪葱小5笔惫灿醒话俣嗳耍殖跻弧⒊醵桨唷3┟褡拥芡庖灿猩偈馗蛔拥芎陀懈刹孔拥堋Q唤裳Х眩彝テ独У模梢陨昵氤圆怪富蛴裳9┯锸场�
  学生基本上都是走读,有的学生从一、二十里外徒步赶来上学。因为上中学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学生都很勤奋认真,政治上也要求进步,积极争取入党。学生生活很朴素,能吃苦耐劳,因处于战争环境,师生的生活都很艰苦,吃集体大伙。为了保证抗日前线的需要,首先保证部队供养,所以每月政府只能发给每个教师一百多斤小麦(数字记不准了)校长可能多二、三十斤。但无人有任何怨言,因为,同其他同志比,他们生活待遇还是从优的。他们认为能当上一个中学教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是很光荣的,所以大家教学备课寻找教材都认真,生活也很愉快。
  由于日寇时刻想扑灭抗日力量一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所以总是不断地对我根据地扫荡,妄图消灭我们有生力量。四二年底,敌人又发动大规模扫荡,我党、政、军机关实行精兵简政,文教科暂撤,我下放到淮中担任校长。当时,淮中由苏嘴转移到北季乡,继续上课,为了缩小目标,学校又分一部分在小孙庄,一部分在后谷,以便同学就近继续到校学习。这时,行署又派来李青山同志来学校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兼语文教员。另外还有黄河同志,吴琳同志,虽然学校分散,造成教学上和师生生活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大家怀着抗日必胜的信心,仍坚持教学,直至放寒假。
  四三年春节过后,中学准备在顺河区汤庄继续开学。日寇突然以大规模步兵和骑兵从涟水城出发,经茭陵镇,首先向国民党地区扫荡,而后又回过来在我盐阜地区包括淮安整个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企图摧垮我根据地,但由于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这一次大扫荡,仅一个多月,我部队即攻克了被敌伪暂时占领的钦工镇和顺河集等据点,我淮安县解放区又扩大了,学校在这次扫荡期间,不得不停课,损失了一些教具。
  扫荡结束后,中学在渔滨河北岸的一个大村庄复课,师生均纷纷到校,此时学校又增开了音乐课,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当时,在新解放区,我们曾拜访并邀请了解放前在苏北一带陈天马、陈海鳌、陈稼轩、阴景曙等教育界知名人士来我根据地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解放区办学的意见,并欢迎他们出来参加我们的工作,不久,我们即聘请了陈天马先生出山担任县中的付校长。此时,行署文教处委派朱泽甫同志来中学任校长兼生活指导部主任。汪谓珍、陈天马先生担任付校长,葛龚同志亦担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后又从解放区聘请了周争杰来县中教授数理化课程,每月发给二百八十斤小麦或大米。为了争取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这种待遇在解放区是很高的。
  43年反大扫荡以后,我根据地不断扩大,形势一天天好转,车桥凤谷村敌据点相继撤去,淮中此时又迁至风谷村北面的东城头,此时学校、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等都比过去大有改进,这个地区可以说是当时淮安县的大后方,可以安心教学了。

  两淮解放后,原受骗去吴江卢墟的十八位教师和九十三名学生归来,在此基础上,淮安市成立了两淮市二联中,谭稚成(党员)同志任校长,兼教导主任。王育材先生任副校长,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当时淮城内几个老大学毕业生(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到二联中分别任英语、数、理等教程,还请了几位士绅参加教学,以体现党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影响待解放区内的知识分子。

   ※本文节选自淮安县文教局1985年8月13日编印的《淮安县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1940-1949)》收录的《淮安老区教育情况片断回忆》一文。作者黎民曾任淮安县中学校长、淮安县文教科长、淮城市教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