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江苏省淮安中学沿革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9-20 15:03:15 浏览次数:

西长街南天妃宫

  省立淮安中学校友,现为镇江市工商联退休干部的李炎森老先生写了一篇题为《三十年代省淮中的片断回忆》的文章。文中说,省立淮安中学位于城内东南隅(今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原为丽正书院旧址,清乾隆中漕督杨锡绂建。郝鉴堂老校友在他的遗稿中也写到:“清末丽正书院开办学堂,叫做淮安府中学堂,聘请清代翰林周钧为监督。民国初年,改为江苏省第九中学。”现存的民国22年1月1日(1933年1月1日)《江苏省立淮安中学高中毕业同学会年刊》的“编后”也说:“母校成立,迄今有三十馀年的历史。”这句话证实,省立淮安中学的历史当至少推到清朝末年,即一九OO年前后。再从1933年新建的大礼堂取名为“丽泽堂”来看,也可认定省立淮安中学与丽正书院的承继关系。
  新学兴起,落址在丽正书院的中学即被命名为江苏省第九中学。当时全省只有十所中学。扬州中学为第八中学,淮安中学为第九中学,徐州中学为第十中学。“省九中”校名一直延用到1927年。北伐成功,成立南京政府后,“省九中”遂更名为“江苏省立淮安中学”。这个名称一直延用到解放前夕。
  1939年2月,淮安沦陷,学校被迫解散。校舍为日寇侵占,成了日寇侵略军的司令部。据金鹤弟老校友介绍,此时,省立淮安中学曾在东乡唐儿庄复课,来校学习的学生既有省中的,也有县中的,一直坚持到1943年,日军来扫荡才解散。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华中分局迁来办公,直至北撤。据蒋英老校友介绍,此时,省立淮安中学于45年10月又复校,校址在镇江师范附小内。后迁至扬州何家花园一所私立中学内,1947年迁入淮安校本部。1948年12月,淮安第二次解放前夕,部分师生又随校迁镇江七里甸镇江中学内复课,再迁吴江卢墟等地,后在阜宁解散。1948年12月前后,淮安第二次解放,建立了民主政权。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教育布局的调整,淮安县的中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一是成立了两淮市,将原淮安县的两所中学合并为“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校址仍在原省立淮安中学校园内。
  曾任民主政权淮安县教育科科长的黎明同志回忆说:“两淮解放后,原去吴江芦墟的省立淮安中学18位教师和93名学生归来,在此基础上,淮城市成立了两淮市二联中,谭稚成(中共党员)任校长兼教导主任,汪育才(省九中校友)任副校长。”这表明,二联中是以省立淮安中学的教师、学生为主体,兼收原县中、私立中学等学生而建成的一所中学。后两淮市撤销,“二联中”也就不复存在。第二是加强师范教育,把盐城师范学校师范部迁到原省立淮安中学的校址,扩建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而将淮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办到文通塔下,降级降格为“淮安县立初级中学”。从这一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淮安市中学既与原县立中学有联系,更与原省立淮安中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