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践行核心价值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作者: 发布时间:2005-10-17 10:47:12 浏览次数:
       于漪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三个难度的落实和交融》的报告中指出: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不要做二传手,搬运工,中介人,把《教学》上的东西搬给学生。这句话对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的“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索的学习”一条的内涵作了通俗、生动的解说。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索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他们都强调了让探索性学习走进课堂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1、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在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才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简单的容器,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存放进去就行了,而是知识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中心,也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合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2、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这样,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一味地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合作和探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形成了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能使学生不断掌握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和国门打开,整个中华民族既体验了一种伟大解放的感觉,同时也经受了一种令人震憾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于是,就想到了科技,想到了教育,因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早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演说中即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进步有多快,我们整个国家的进步就有多快,人的头脑是我们最根本的资源。日本的学者在给国会的报告中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和生产者的才能,其重要性不亚于物化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
  提高民族的素质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应包括体、智、德三个方面的要素,而这三个方面中“智力技能素质”是中心,它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经验。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使他具备尊重智力,成就和学问的品质,具备使用智力、成就和学问的能力,具备确定目标的能力,具备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工作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式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普通的劳动者,而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为核心,重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养成,其是培养能力强、有开创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新型劳动者。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能力,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上面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骄啃匝暗闹匾庖澹骋凰枷耄骋涣巳鲜叮绾谓涫档娇翁弥欣矗饫镉屑钢直冉鲜视玫姆绞剑�
  1、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一位老师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3)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4)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中(比如课文),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5)借现象揭示本质生疑法:让学生从一个个的现象入手,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理解。(6)偶然性和必然性并存生疑法:每当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去探讨它存在或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样更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去探究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样学生就会把这个问题的理解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7)形式和内容统一生疑法: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一致的,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它的一致性的外在表现。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充当不同角色:先是读者的角色,其次是批评者的角色,最后学生是作品中的人。学生在这三个不同阅读层面充当不同角色时会发现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3、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不容偷懒,别人无法代劳。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觥保徽庑┒潦轶鹧裕记康髁俗灾髟亩恋淖羁杀蟮钠犯瘛R晃焕鲜趟战贪婀瓯酒吣昙队镂模ㄉ希┑诎丝巍段叭讼赴罚笱谝槐樽远粒形蛱骄浚杭掷锏奈叭讼赴硐衷谀睦铮康诙樽远粒形蛱骄浚何裁醇掷锸迪治叭说娜渭苹际О芰耍康谌樽远粒形蛱骄浚杭掷镆馔獬晒Φ脑蚴鞘裁矗棵恳槐樽远粒鲜Χ疾患庇谌醚卮穑歉阊潦楹吞骄克伎嫉氖奔洌械难骄克伎嫉牟焕硐耄鲜θ醚诙喽良副椋惺币竽粒惺弊プ」丶榻谄攵痢⒎抖痢S捎诔浞直Vち搜灾鞫潦樘骄康氖奔洌诮涣骰惚ㄊ保芏嘌谢翱伤担绞辈怀7⒀缘难继岢隽艘恍┪侍猓〉昧私虾玫男ЧU庋闹傅迹饩隽搜灾魈骄坎蛔灾骰蛄饔谛问交蜃灾鞑簧钊氲奈侍猓醚诳翁蒙险一刈晕遥⒄垢鲂裕浞值鞫俗灾魈骄垦暗幕浴@鲜笆狈⑾趾涂隙ㄑ奶骄康某晒褪栈瘢鸩较行┭姆痈小⒌拖赂小⒆员案小�
  4、合作探究法
  我们要求老师运用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十二课中秋赏月诗词三首,针对“三首赏月诗词的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这个重点问题,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言看法补充,汇总起来,逐步摸清了这三首赏月诗词在内容上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是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如一位老师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评改课,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三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以上的指导解决了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小组合作滥用或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将合作探究用在刀刃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就能产生1+1>2的效果。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的问题。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向多向的立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大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5、发现式探究法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认识成果。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如教学《端午日》,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但课结束了,师生都没有搞清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实际上这个文化内涵应是表现民众的淳朴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这个文章内涵作者没有在文章里直接写出来,而是让读者去发现,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出来。这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发现,就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进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写作技法很高、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其写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学生非常喜欢读,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经过探究发现,作者采取第一人称,抒发了对北大深厚的热爱之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巧妙地将叙述、议论、抒情浑然结合在一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现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探究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注意的误区
  有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想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就不需要接受性学习,就可以不关心结果。其实不然,这两种形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方式,是人的经验与素质奠基、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用一种方法来取代另一方。语文教学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仍是存在的。这就要根据所学内容,学生主体来确定选用何种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不是片面地只关心学习过程,不关心结果,而且是关心学习过程与关心学习结果并重。既强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又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途径和方法。
  总之,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