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马士龙:学习归来话读书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1 21:36:28 浏览次数:
 


         12月4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苏宜兴中学举行的江苏省第六届中学化学名师高级研修活动暨学年年会活动,在这次化学名师高级研修活动的盛会上,有6位国内顶级大咖:
  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育家严宣申老先生;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江苏化学专委会理事长马宏佳教授;
  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标教材主编、高考命题专家、扬州大学吴星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杂志社副主编朱玉军主任;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数学名师,无锡教科院陈江辉院长;
  江苏省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赵华教授。
  还有全省13个大市教研员以及全省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长等。
  会议上严宣申老先生做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反应原理问题的认识主题报告,3位省级名师开设了示范课,55位省内化学骨干教师作了不同内容的学科论坛,三位江苏省优课一等奖做了学科沙龙交流,整个活动可以说异彩纷呈。聆听他们的发言,深为他们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识而折服,又为他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口才而敬佩。细细想来这恐怕与他们好读书是分不开的。
  在江苏宜兴学习的三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走出去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是一名有待学习的学生。严宣申老先生(88岁)的报告,甚是精彩,大量的实验数据张口就来,理论根基让我们在场的各位感触至深。江苏省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会讲话、能讲话、讲话好,引经据典,真是信手拈来,看得出读书很多,了不起。
  我间接了解到常州市教科院、无锡市教科院、南通市教科院、苏州教科院有个传统项目,每周都有读书推介活动,每次安排一人主讲,进行推介,或内容介绍,或评论,然后还进行互动。有人会说,这是形式,试想长期坚持,形式也变实质了,况且,主讲人不看此书,说错了或不对题,肯定会引起同事笑话的;提问的人不对此书稍加了解,所提问题文不对路,也会贻笑大方。可见读书能丰富自己知识,提升自己内在气质,正如年轻人都知道的“主要看气质”。怎么看?关键还是要多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的书,你行的路。
  培训三天,江苏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赵华教授提出对读书的思辨,他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而今时代变化太快,阅读的方式悄然改变;生活节奏太快,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得不到保障;人的年龄阶层转换,阅读的需求也有所改变。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和浅层次的阅读方式占据了人们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真正系统性的学习、连贯性的阅读已经没有了。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需要教师的阅读与思考,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只有阅读跨学科的衔接,才能有跨学科的视角,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阅读,及时了解化学前沿资讯,阅读社会热点问题,为化学教学提供真实的背景素材。可见,阅读已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学习能力。
  江苏省教研员赵华教授以及高考命题专家、扬州大学吴星教授在对三位名师的课点评时都强调,课以真实的情境作为脉络,以化学史贯穿始终,从分析视角、研究方法、应用价值入手,进行异常解释、理论提出。他指出课堂上至少要提三个高质量的问题,必须经过深度思考的。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提出高质量问题,就是读书。恰如习总书记说“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读书呢?
  首先是诵读经典,正如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的极限上面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从知识记忆角度已没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跨界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跨越学科界限地读书。不仅读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书,还能跳出自己的专业圈子,去读哲学、史学、艺术学、博物学的书,如此来积淀自己的学养功底,才能给学生带去无限启发。好教师必定勇于跨界,这是专业成长必备的素质,唯有胸藏万汇、智慧充沛、才思多元的老师,才能满足学生学科素养成长的需求,真是“绝知此事要读书”。
  12月6日,开车返回,回想一位老师在微信群中留言“去时以为是老师,归来才知是学生”。“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