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马志勇:“降龙十八掌”与“化心大法”

作者:马志勇 发布时间:2019-12-02 17:16:20 浏览次数:
 
高一2部语文备课组长  马志勇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我个人的理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文本。“鉴赏”是很高级的语文修养,“语言”是很小也是很难的角度。二者组合,就是要人从羊肠小道登华山,用美声唱歌剧,用固定韵律作诗,都是很难上加难。实在是为难上课的老师了。
  这些难题对于高手就不是问题。高中组几堂课,我最喜欢的是江苏名师徐晓彬的《登高》。在人才辈出的当今教坛,在这么高级别的课堂上,“老字号”名师竟然还能重现江湖,风采不减,我打心底佩服。徐老师的课就是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功力深厚,随便出手,都力贯千钧,直击人心。旁征博引,构思巧妙,技巧纯熟,行云流水,教研精深,综合能力非一般人能及。最想学习他的就是,以广博的文史知识征服课堂。
  在教学理念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听夏中义教授的“心灵的唤醒”一说。
  一是灵魂的唤醒或吸引,一是灵魂的相互折磨,这是大师和匠人区分所在。佛祖拈花,迦叶尊者破顔一笑,佛祖知道迦叶领会了禅意,便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了他。这是禅宗“拈花一笑”的故事,很值得玩味。
  写到这,心中一惊: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那个经常黑着脸走进班级的家伙是谁?总没什么好声气,学生作业没完成,那怕就是极少部分,经常“义正辞严”“大加训诫”,如果当时照一下镜子,自己会是何等面目?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就立刻显现出失望的神情,另换他人回答,是否回头看了那位“无地自容”的同学低头的模样?我们在课堂上是春风化雨,还是经常狂风暴雨?
  课堂上的“唤醒”,不仅要老师的“爱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艺术。没有唐春山老师极富磁性浑厚迷人的美读你如何唤?没有申龙老师巧思妙问你如何唤?没有徐晓彬老师的环环相扣纵横捭阖的功力你如何唤?希望在将来的备课中更注重这些“艺术”的呈现。
  其次,夏教授提出塑造学生“伟大的道德观”,我认为点破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密码,这是点化学生心灵的“化心大法”。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潮流下,成则为王败则寇,语文教学的理念每况愈下。什么最重要?只是考试分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早就提出“德才”统一的观点。没有“德”作导航,既难成“才”,即便有了“才”,也可能是为虎作伥的帮凶。
  语文阅读便是“点化”心灵的极好路径。它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很多德育方面的隐患也可以消除。问题是如何有效实施,在人无定班的情况下,如果不从宏观上推进,不从年级和备课组整体着眼,阅读的质量和连续性都难以保障。学校的教科室和相关部门已经在大力推进,非常期待我校阅读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