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教育札记

谁能跟我一起玩儿?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18 22:48:29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放假是孩子盼望已久的事情,可是到了假期,孩子却在发愁:“我找不到伙伴一起玩”、“我为什么没有朋友”,“还不如上学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3.7%的孩子放学后常和同学、邻居玩耍;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一些孩子喜欢养小动物或电子宠物,把它们当作玩伴或发泄的对象。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缺乏玩伴是不争的事实,在长期的独处过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孤独感,相反,他们陷入自己的小世界中,开始害怕与人接触。由于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少,孩子们显得不善于交际,不懂得谦让,这些无疑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长态度】谁来做孩子的第一友伴

  寒假刚开始,就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很多家长花钱请大学生做家教,新添了“陪玩”的内容。看来,除了关心孩子的功课,家长们开始意识到玩和友伴对孩子的重要性了。

  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快乐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仿佛已经成为共识,可问题是―――和谁玩儿?

  还记得十几年前听一个社会学教授在演讲中提及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影响时举的例子―――实验室里孤独长大的猴子被放回猴群后很难适应,各种心理问题伴随它到死。社会学家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当时还没当母亲的我不寒而栗,似乎那时就开始关注,并且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注意给孩子创造有友相伴的环境。

  小孩子用不着懂得理论,他们天生就知道友伴像空气阳光一样不可或缺。女儿的幼儿园时代,每天放学去接她的时候,她总是和同班的小朋友依依不舍甚至紧紧抱在一起不愿分开,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还没有玩儿呢!”“让我们再玩儿一会儿吧!”我们两个家长相视而笑,在一起呆一天了还没有玩儿吗?但总是拗不过她们,她们一般都要在幼儿园的攀爬架上,玩到我们大人饿得忍无可忍了才分手,各自被安顿在自行车后座上说再见的表情,仿佛从此就不再见面了似的。这出戏几乎每天都重演,偶尔轮换的只是“配戏”的那个小朋友。

  后来发展到喜欢家里来客人,只要有人敲门,不管是查水表的还是收电费的,连忙蹦蹦跳跳地去开门,满脸天真的微笑,热情地招呼人家:“到我们家来玩一会儿吧!”

  有一次,邻居家的小狗跟着主人来我们家,我只顾和邻居说话,没注意到女儿已经和那只比她矮不了多少的小狗玩到一起了。邻居告别时,我俩才同时低头看到人狗和谐相处的一幕――小狗在舔女儿的脸,女儿也伸出舌头,正准备亲切友好地回舔……尽管我知道这是孩子把小狗当成了同类,物我同一嘛,但后来她多少次请求养宠物我都不敢答应,况且她“不要那么多,只要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一只兔子!”

  印象中女儿一直都是有朋友的,比她大几岁的表姐、同住一个小区的幼儿园同学、对门的小哥哥……我们几个孩子差不多大的朋友还结成了不定期活动的“家长联盟”,带着他们相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一起玩儿。还尝试过让孩子“到朋友家过夜”,女儿每次都高高兴兴地带着小行囊到何妈妈或者佳妈妈家去,也热切地盼望着小朋友来我们家过夜,两个人猫在被窝里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见面时渐渐地不再像磁铁一样粘在一起了,大多数时候是各玩各的,尤其是不太熟的同龄人被大人们带到一起的时候,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或者一人手里一本书,谁也不理谁。建议他们一起玩,得到的往往是无奈的反问:“玩什么啊?”也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读书都可以独自进行,怎么玩啊?这让我想起女儿和朋友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旅行:

  女儿3岁起我就开始带她参加植树、观鸟等环保活动,一方面为了亲近大自然,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在集体活动中和很多小朋友相处的机会。4年前那个夏天,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之行,我们的队伍中居然有7个二年级的孩子!十多天的旅行中他们朝夕相处,一路游戏一路欢笑,也曾纷争也曾吵闹,但都不用大人管。孩子们在森林中捉迷藏,在大草原上撒欢儿,在溪水边戏水,跟着牧民家的藏獒追老鼠,在和当地居民的联欢会上表演节目,准备别致的礼物送给在旅途中过生日的人……在与不同性格的友伴相处中,孩子们体验到了集体游戏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宽容、理解的重要,还锻炼了解决问题、互助合作的能力,而家长们不仅自己玩得轻松,也从孩子们的打打闹闹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短长,互相之间交流了教子心得。那一次结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

  还有一种比较有收获的方式,是利用寒暑假进行“易子而教”,为孩子创设一个较长时段的非独生子女生活状态。去年暑假,我把好朋友的女儿接到家里来,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一起制定假期学习休闲计划,一起走着去附近的培训班学英语,一起坐公交车去奥体中心学打羽毛球,相互检查暑假作业,共同尝试着学做简单的饭菜……度过了一个大人少操心、孩子很开心的假期。分手时孩子们相约,下一个假期换一个家,还一起过!

  不过说来惭愧,女儿的大部分时间仍然和社会学家举例的那只孤独的猴子差不多,大人们说好了带他们相聚的计划常常不了了之,加上现在孩子们的周末时间基本被各种培训班蚕食了,友伴的美好记忆屈指可数。其实,花钱请家教能解决的问题也有限,诸般无奈之下,家长最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友伴,毕竟只有家长能随时随地和孩子在一起,而且是不可代替的、永远的朋友。(杨咏梅)

【教师发言】谁找与找谁

  孩子找朋友,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斗争”中成长,在“吵闹”中寻找。每一次“聚”“散”都是一次筛选,都是他积累交往经验的机会,这是我们成人不能代替的。

  我对苏晨这个孩子印象很深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二年级时的他一边在讲台前蹦,一边高声喊:“我没有朋友!”我当时心里挺难受的,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就和他的家长交流了这件事,他妈妈说:“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了,一开始是他总和一些淘气的孩子一起打闹,我们觉得这对他影响不好,就不让他和那些小朋友玩了。可是,其他的孩子好像又不喜欢和他玩,也难怪,我们家晨晨老不跟人家好好玩,比如大家玩‘瞎子摸人’时他总偷看,所以,别的小朋友就不带他玩了。”

  第二天,苏晨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课间的时候我问他:“今天是不是想找朋友呀?”他胸有成竹地说:“我妈让我和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一起玩。”说完,他跑到了强强的座位旁边。强强是个十分安静的男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此时强强正拿着一本书在看,苏晨在他旁边又蹦又跳,可强强依然旁若无人地继续看书,第一个课间就这样过去了。第二个课间,苏晨依然跑到强强跟前说:“咱们一起出去玩吧!”强强拿起书摇了摇头,苏晨很无趣,手在强强的课桌上摩挲了一会,最后实在没有希望了,就索性跑出教室。我向窗外望去,只见苏晨又和那些“打闹”的朋友滚到了一起,是那样的兴奋。

  这个例子之所以给我如此深的印象,是因为一说到孩子的交往我就会想起这件事。孩子找朋友时,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困惑,概括地看就是:“谁找”和“找谁”的问题。

  如果你问孩子们,你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10个得有8个说:“我妈妈说要和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我们都懂“近朱者赤”的道理,虽然学习好的孩子也不是个个优秀,但好像总比调皮捣蛋的强吧,当然,最好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我们大人有了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时,难免会指手画脚。

  前两天,一个六年级的女生把她写的日记拿给我看,在日记中她说越来越讨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原来,以前她是一个特别活泼的女孩子,总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结果在一次打闹的时候,不小心用树枝把一个男孩子的头划破了,当时把她吓得够呛,她父母也很严厉地惩罚了她,让她不许再和男孩子一起玩了,还要求她只能和班里的某个学习最好的同学玩。虽然她和这个学习好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发现她的这个好朋友不但心眼小,还很霸道,不允许她和别的同学玩,如果她和别的同学在一起了,这个同学就会马上联合其他同学孤立她。所以她很矛盾,跟这个朋友在一起不快乐,但因为长时间陷在这个小团体里,害怕一旦离开就会孤独。后来,她的父母了解了这个情况,才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她的父亲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想让她在别人的阳光里取暖,却忘了告诉她,其实她自己也是一个太阳。”

  孩子找朋友,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斗争”中成长,在“吵闹”中寻找,从低年级的“玩伴”,到中年级友情的“善变”,直到高年级的“志同道合”,是谁在找,是孩子!每一次“聚”“散”都是一次筛选,都是他积累交往经验的机会,这是我们成人不能代替的。那么,是不是对于孩子的交往我们就因此不闻不问了吗?那倒也不是,这就回到了“找谁”的问题上。

  一年级的虎子今天第一个到学校,他在班门口看见铭铭来了,就热情地扑过去,铭铭也很兴奋,两个人扭抱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进班了;过了一会,虎子又站在门口,看见琴琴也来了,他依然热情地扑了过去,结果是琴琴哭着找到老师,说虎子无缘无故欺负她。这是一个在学校里经常能够遇到的例子,尤其是孩子越小越容易发生,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没有找准交往的对象,还说明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和别人交往。都说孩子们出现了“伙伴危机”,我觉得折射到校园里,就表现成了孩子们之间频繁的矛盾冲突,因为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看待问题,很难体会他人的感受。

  其实,交朋友最简单的理由是快乐,不是“我”的快乐,而是找到“谁”后我们共同的快乐,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李红延)

【专家分析】 让你一个人孤单去吧

  幼儿园里的放学时刻是最热闹的了,孩子的喧哗让这个地方像一锅煮开的水。戎戎是一个4岁半的小男孩,虽然妈妈已经三番五次催促他快点穿好鞋、换好衣服,可是他还是忍不住和另外两个好朋友嬉笑打闹……

  回到家里的戎戎很失望,因为楼下一个小朋友都没有,没人可以和他玩,戎戎一个劲儿地催促妈妈和他一起玩,可是妈妈要做饭、收拾屋子,很忙很忙,戎戎生气地对妈妈说:“你不和我玩,我不理你,让你一个人孤单去吧。”

  戎戎的失望勾勒出中国当下孩子玩伴缺失的状况,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作为独生子女客观存在的孤单感,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孩子无处交友的尴尬……

  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的那种与邻居小孩的熟稔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都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和陌生的邻居,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帖子,是为自己5岁的儿子寻找玩伴的,同时哀叹,青梅竹马这个词将要消亡。

  比戎戎大很多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谈婚论嫁时期,一些专家学者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和非独生子女相比不存在本质差异。陈丹燕在《独生子女宣言》一书中的崧鄄糠痔岬剑憾郎优头嵌郎优兴钜斓南矫妫瞧湓缒瓿沙す讨械哪承┤醯愕姆从常蛭郎优谏缁峤煌挠⒔煌姆段А⒔煌钠德实确矫妫敕嵌郎优啾让挥惺裁创蟮牟钜欤星鸬氖墙煌男奶⒔煌亩韵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孩子长大,是从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儿童的社会化,它的群体性不容忽视,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的,是在群体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独生子女交友困难的症结在于,孩子在家庭中一般会被百般呵护,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外出交友的时候,反差比较大。在多子女家庭,孩子不被过于溺爱,同时孩子会有一种交往练习,在家里积累经验!

  那么从孩子的一方判断,友情是否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呢?

  《童年友谊》一书的作者罗宾认为:儿童之间的友情对孩子们的生活具有潜在的重大作用。孩子对其他同龄人的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为别的孩子提供学习社会技能的机会,认识自我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形成团体的归属感。社会技能是一个很宽泛的表示法,它指的是建立或处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方法、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成功地与人进行交往,要求人们假设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人的角度来审时度势。孩子也可以在与别人的交往冲突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正视自己的弱点,这些仅在家庭是不能获得的。最后,即使是在孩童的早期,孩子们也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需要。

  同时,孩子之间能为他们的友情形成提供大量的机会。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的友谊,应该尽力客观地了解孩子的交友理念、方法,会对孩子眼中的友谊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当我们国家的独生子女研究进入第20个年头的时候,更多的独生子女家长开始有大量的信息了解“与他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其实,也有更多的父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孩子的交友能力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和努力。

  但是大人也不能强行教会孩子社交技巧,而是要学会观察孩子,考虑到孩子的差别,鼓励孩子与他人建立正确的关系,教会孩子集中交一两个好朋友,让个性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交友技能,交到适合自己的朋友。

  同时大人要敏锐地感觉到孩子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对孩子在交友方面带来的困扰,比如转班、转学……抑或,父母已经发现,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可能有有害的一面。无论如何孩子也不是从大人那儿,而是在小朋友之间学会交友技巧,并且自己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不过父母和老师如果能够关心孩子特殊的需要,并且创造交友的环境是能够促进这种学习的。

  放手让孩子交朋友,又会出现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教育专家徐国静在“星星河”的实践中积累并观察到了孩子交往过程中一般会碰到的问题,提出了面对孩子交往时,家长需要注意的3件事:

  1.要真正放手让孩子交朋友,要给孩子自由交往的机会,把家门打开,让别的孩子进来或者让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去。哪怕是孩子和别人打架,也是学习交往的一种经历。孩子要有机会自由自在地在群体中活动,不是大人规范的,是自己组织的。

  2.家长要学会无为而治,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会暴露出自私、嫉妒、制造是非、拉帮结派等一系列的人所具有的天然的、不好的一面,大人发现时,不要急于对孩子下结论,因为这是自然的一种表现,就让孩子尽情地表现,孩子自己会慢慢克服很多缺点,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人过于在道德上下结论,会让孩子对交往产生厌倦感。所以也要在孩子出现交往问题时,尽量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要相信他们也会解决得很好。

  3.孩子在一起时,都想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不愿意看到别人的优点,尤其不愿意父母夸别的孩子,所以要多玩找优点的游戏,先找自己的优点,再找别人的优点,自己先富足了,才会接纳别人的优点。交往中,障碍比较多的是一些自卑、怯懦的孩子,他们进入交往后,本能的反映是自闭,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别人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不好。要鼓励孩子去做,迈出第一步,不和别人比,发现自己的好,然后发现每个人的好,最后明白大家的优点都是不一样的。

  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家长所不能给予的,孩子与朋友的交往对他后来的人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好朋友的孩子和那些想结交朋友却又不能做到的孩子之间确有区别,这就跟一个孩子经常感到快乐而另一个老是生活在痛苦压抑中的感觉差别一样……(青少年研究专家张引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