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生天地 > 师生作品

走向“有趣”的背后

作者:孟娟娟 发布时间:2017-12-19 08:53:07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171219085544_副本.jpg

“新秀杯”优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孟娟娟


  “新秀杯”是一个竞课舞台,也是一次自我挑战的机遇。在得知自己入围二轮之后,我开始了缓慢而又渐进的思考过程。
  记得以前组内的长者陈代秋老师说过:“上课之前,先把文本认真读上个七八遍。”这句话被我暗自记了好久,所以这次备课中我先屏蔽了所有的课件和资料,仅仅是捧起书来反复咀嚼,摩挲着《金岳霖先生》中的字句细节。
  在把文本印到脑海里之后,我找了一份粗糙的原始课件,瞄准的正是这份课件的“粗线条”和“不具体”,为的是在备课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因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这份课件一直到周六晚上才雏形初备。
  我携着这份不甚成熟的构思去敲了师父杨堃老师的门。杨老师细细地翻阅,然后问了我两个一针见血的问题——“第一点,既然是对文本的挖掘,那么课题的指向性有没有必要这么明显呢?”我认真地想了想,觉得杨老师的问题颇有启发性。接着,杨老师又追问道:“你在带着学生进行文本挖掘的过程中,有没有尝试着将点连缀成面呢?”师父的两个问句点到为止,但在这份珍贵的点拨下,我重新梳理了思路,删减了课堂流程里的旁枝末节。
  后来,在我返回教室上晚辅导后,杨老师还特意发微信提醒我,“当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如果接不住,一定要学会变换一种问法,怎样搭好提问的台阶也是教学艺术的一大体现。”

 

微信图片_20171219085550_副本.jpg

 


  基于这些善意的提醒,周一我在另外一个班试上本课时,不遗余力地变换着思路去引导学生,因为我发现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学生进行思维对接的过程中,我必须要努力缩减自己讲话的欲望,把发言的台阶搭好了供学生来攀登。
  在打磨授课思路的过程中,我还要格外感谢我的老师郭春梅,过去读书时她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还教会了我阅读和思索的习惯;在这次磨课过程中,她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构思,要从文本出发,上出自己对金岳霖先生的体悟与理解。
  那些温暖的话语,似火锅里的嫩豆腐一般,润泽了我的肺腑。
  最后,一堂课总免不了有遗憾,在课堂收尾上我处理得有些仓促了,并未能做到与文本相衬的“一贯从容”。因此我还需要继续反思,力求提升。
  就像在这节课结语中所表述的那样,“我们或许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文章,好好地问一问自己,也好好地忆一忆那个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联大新校舍土路上的背影。”伫望金岳霖先生遥远的背影,聆听金先生灵魂中蕴藏着的寂寞清响,如此便算是在这堂课中不虚此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