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刍议

作者:张国林 发布时间:2016-09-19 09:21:02 浏览次数:
  德国思想家康德认识:“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证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的实效。
  本文将就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模式,何时实施,以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一 分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
  在以班级为主要授课场地的教育模式之下,想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较为理想的方法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我让学生就近组成四人或六人一个小组,小组内设1、2、3、4号,1号为组长,2号为纪律监督员,3 号为书记员,4 号为考勤监督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职务,每一个学生各有分工,而且这些职务经常轮换。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我没有设专门的发言人,而让各小组按序号轮流发言。这样不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有了明确的单位个体,营造了竞争机制,还要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才能使得每个单位个体更具活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因此我与学生们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每次活动时,从合作较好、发言有创新等方面进行评比,每次活动评选三个优小组各得一个五角星,每周获得五角星最多的小组为“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这个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还有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合作探究是以每个个体充分预习并作了深刻的思考为前提的。只有作了充分的预习和深刻的思考才能在探究时有话可说,才能听懂别人的意见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才有可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具体操作时,我先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预习独立思考,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先由书记员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在知晓每个成员的意见后再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二 关键处设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不能处处使用,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就叫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它应选择在学习的重点、难点之处。在此处设计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小组内在合作时彼此间的交流有时会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在听一位教师的《纪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时,他设计了这样两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 文章中始终贯穿着作者爱憎的情感,那么作者爱什么人?爱他们什么?2 憎什么人?憎他们什么?学生接到指令后讨论得很热烈,发言很积极,课堂很热闹。但课后深思,这两个问题既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难点,仅仅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个必要的铺垫,这些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也能完成。课堂追求了表面的热闹繁华,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做的还较为欠缺。相反,在听另一节公开课时,教师在讲授《渔父》这篇文章时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1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的形象及处世态度;2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司马迁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屈原无怨无悔,毅然赴死。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生存选择?这种选择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问题2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思考2分钟后,小组交流,并作记录,代表发言。
  生1:我们小组认为屈原的做法欠妥。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不是卧薪尝胆十年才一举攻破吴国吗?屈原为什么不能像司马迁一样“隐忍苟活”,卧薪尝胆,发奋再起呢?(学生议论纷纷)
  生2:我们小组不同意第一组的看法。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强调人生的价值并以此自勉,这启示我们后人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避让,要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做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据此否认屈原。屈原自投汨罗而死是因为他的国都沦丧了理想破灭了,他的人生价值已经失去了实现的基础,因而他以死明志,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所以我们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合理的。(学生鼓掌)
  生3:司马迁受刑后无面目再上父母之丘墓,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重压之下完成了《史记》,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屈原一共被放逐24年,在第二次放逐后他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这样的生活困境中,他面对渔父的发问还能用“安能察察之身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来回答,同样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所以,我们小组认为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外,还因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非凡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毅力。总之,非凡的精神品质是成就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练就自己的精神品质。(学生再次鼓掌)
  教师点评: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尤其是第2、3组。他们都结合屈原和司马迁的身世、处境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指出了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第1小组的发言有新颖之处,但没有注意“知人论事”,观点有偏颇之处。应该说,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都以自己卓越的精神品质光照千秋。
  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既让学生知道了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且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效果明显。
  除了在学习的重难处进行探究外,还可抓住捕捉“空白”点进行延伸。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是寻找探究之路的较好切入点。 另外还可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
  三 发挥教师作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保证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前,教师是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助于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运用知识。当然,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还要及时加以指导、点拨,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的目的。另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普通的一员,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还可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了解他们探究的情况、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后,教师还是点评者、总结者。在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应对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做出切实中肯的评价,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
  总之,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重难点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自主合作探究,自己寻求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切合新课改的意图,抓住新课改的核心,也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我们语文的应尽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