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运用期望理论缩短与学困生的心理距离

作者:许元成 发布时间:2016-09-18 10:35:36 浏览次数:

 

随着我校大规模扩招学生生数激增,尽管各年级都分了若干层次,但即便是所谓的好班,仍存在许多或一些学困生。本人今年带了一个物生实验班,全班73人。接手后,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形式,对学困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剖析从宏观上看,这些学生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这些学生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学困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只有学困生敞开心扉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转化他们。

学困生进步的关键是要对学困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学困生进行交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困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每逢考试前,我常常运用期望理论,给学困生(不限于语文学困生)每人印制了一份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人生规划表,表中设有具体的时间段与规划内容,引导学生规划人生,同时又激励学生与同层次班级进行以“四比四看”为主要内容挑战还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沟通,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结果许多学困生挑战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大增,在许多时日里,有所收获的学困生及其家长都会发短信给我,表示要满怀激情迎接高考,为幸福人生奠基。

实践证明,在与学困生接触的过程中,运用期望理论,一旦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这样,将进一步激发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201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