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有效实施小组合作的七个环节

作者:朱丽娟 发布时间:2015-07-23 13:30:00 浏览次数:
 课程改革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控制教师的“讲”。课堂教学要从限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从教师注入式、“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转变,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为此,要抓好七个基本环节
    1、备课中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预设,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
   (1)什么时间?用多长时间?
   (2)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
   (3)对合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
   (4)合作学习的程序安排。
   (5)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及相应对策。
   (6)合作规则提示、合作技能相机培训。
   (7)合作学习评价。
    2、创设情境导入,提示课堂学习目标(约1分钟)
    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以最佳情绪状态投入学习。采用投影、黑板公布目标,目标具体,易操作,便于检测。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
    依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利用白板或黑板展示。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问题链包括问题和习题。问题链应涵盖目标中所有知识点、能力训练点。要指导自学方法。如怎么看书、怎么练习、注意些什么。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状态和效果,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疑难问题。适当表扬好的小组和个人,提示差的,督促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先完成的巩固强化,并“一帮一”帮扶差的。差的要寻求帮助。
    组长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完成自学任务。
     5、组内交流、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8分钟)
    操作:组长组织,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展示汇报学习所得。相互质疑、补充,尽力解决不会的问题,讨论疑难问题,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6、全班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7分钟)
     操作:指明学生上讲台展示、汇报、回答问题、板演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①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拔,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讲,不是依教材照本宣科,也不是重复学生说的,而是教学生自学后、合作后还不会的地方,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规律、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7、当堂训练、检测、批改(不少于15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训练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当堂训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
    一是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应精心选择,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有层次,对中下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二是量力性原则,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度,数量要适量,以学生经过15分钟之内完成为限
    三是典型性原则,做到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对学生易做错的题型或题目还可设计适当的重复练习。
    当堂检测训练应做到独立和按时,教师不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情况,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在学生当堂检测时,教师勤于巡视、督查、批改部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