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对影响小组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的探索以及应对之策

作者:张银 发布时间:2015-09-26 00:13:00 浏览次数:
       当前,“高校课堂”模式倍受提倡,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在“高校课堂”的理念下,各老师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课堂上,因为学生习惯了老师讲,他们只负责听和记的授课方式,学生就不同程度地养成了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其实,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基础上,而把握课堂45分钟是最关键的。因此,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的的主动性,教育工作者们都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小组活动,生本课堂,这样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应用。
       为使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听课的效率,我把班级分成多个小组,当然作为任课老师,我们的分组是建立在班主任安排好的座位上的。小组教学的实施,让原本以整个班级为授课对象导致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局面得到缓解。这种学生全部参与讨论的方式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是小组内的一份子,都要积极思考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使小组表现突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不同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有小组学生特别活跃,有些小组讨论时就很沉闷;又或者是在小组内,有些同学表现优异,有些同学则很被动。也就是说,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使小组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
经过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效果,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学生害怕说错,不敢畅言
       其实讨论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思考,而犯错是思考过程中在所难免的,只要学生他们能开口说就代表他们至少是动脑筋了,哪怕是说错都应该得到鼓励。所以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不管对与错,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被叫起来发言,如果说对了,得到老师的鼓励,那么下一次发言他会更加积极,如果回答错误恰又被老师斥责被同学笑话,那么下一次哪怕他知道正确答案也不会主动发言了。所以老师们在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他进一步思考,以得出正确答案。如果要找其他同学回答,也一定要顾及前一位同学的心理。
       二、 学生还没有从原先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
       教学模式的转换,学生角色的转换,要给一段时间让他们去适应。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快,能够实现角色的迅速转换,有些学生则相对习惯于旧的模式,不愿意尝试新型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多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经常找各小组成员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尤其是找那些不太主动参与讨论的同学。如果其他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得出结论,现在就指望这位同学汇报成果,当这位同学感觉到被寄予厚望,就不会沉默不言,而这是他参与小组讨论的第一步。
        三、 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学习技能
       本班级内小组讨论有差异,再拿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比较,小组讨论的效果差异则更加明显。很显著的就是,成绩和能力好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并且有话说,而成绩和能力薄弱点的同学消极且没话说。所以任课老师,要在分配好任务后,给出明确的执行任务的指导性措施。比如,某英语公开课中要做一个关于杨利伟的采访,那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与杨利伟相关的资料,如若分配的再仔细一点,可以是,A同学搜集杨利伟的受教育情况,B同学搜集杨利伟到目前为止的成就、现阶段的任职情况等。任务细化了,每个同学专注做一件事情,相对来说,效果肯定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