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活动

作者:曹亮 发布时间:2015-12-14 18:52:00 浏览次数: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活动
历史学科包含着一定的趣味和与时事的联系性,需要学生思考交流,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适合历史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可反观目前的教学现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表面看起来课堂活跃热闹,实际上学习效率却不高,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实现真正的有效学习。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学习方式作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形式有组织地学习,其要求是有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班级内部一般以六人为一学习小组,将学生以互补的原则按照学习成绩、能力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合作小组。
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实践有一定的反思和感悟,愿籍此文以飨读者。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一) 教师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开展合作探究一定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不适合的内容一定不要强求,否则就会让合作探究徒有其形而无其实,这样效果肯定会很差。不加分别就随便滥用的做法既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是对学生和对教学的不负责,课堂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历史教学内容像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是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就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 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合作探究设置的题目如果不合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本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例如人民版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课内容涉及的思想家较多,上课时针对性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有关史料,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及产生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 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原因? 启发学生联系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思考。
问题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共同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题三: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让学生探讨理解其与专题主线儒家思想的演变及新发展的关系。
不仅新授课可以进行合作,在试卷讲评课上同样可以采用。在活动前先将错误较多的试题公布,如果问题较多,分配给不同小组专门负责解决某一类试题,包括基础知识类、审题技巧类、答题规范类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试卷中的错误和疑问,查阅相关的课本和资料,会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错误加深了印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 三) 要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
历史学科很多时候一节课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点密集,这样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和有效指导尤其显得重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前做些课前的预备工作,那样效果会更好。比如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告诉学生将要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让学生做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相互交流等等。比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这一节,通常是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的,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多且知识点密集,还涉及到对近代西方政体的把握,难度相当大,如果提前准备好一个学案,标明重点和本课的任务目标,尤其涉及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异同点比较的讨论归纳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让他们预习初步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效果肯定会大不相同。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高效率的合作活动,教师一定要及时、适度进行组织和指导: 分工问题,个体责任问题,全组的合作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尊重原则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是要注意恰当的分组,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根据异质性原则尽量使小组内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等保持合理的差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互补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分组不能太多,小组成员人数也应适宜,组内分工要合理明确,可能的话最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和较强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一定要强调全员参加,并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相互尊重理解,认真倾听对方,对于不同见解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以期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时候确实分歧太大,也一定要心平气和,可以保留各自意见学会反思,或者请老师参与协调以期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争取让组内那些做事主动、表达能力较强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有意识地帮扶被动、沉默或者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组内成员间不至于出现太大差异,也才能使成员间取长补短都有所进步,合作学习的目的才可能实现得更好。
另外,在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切忌老师只是退在教室的一角或一侧,也不能是教师在各小组之间简单游走,然后小组讨论结束后听取各小组的汇报作简单评价,有时候甚至连简单的评价都没有就结束了。教师一定要及时关注指导各小组的合作活动,听取学生的观点了解合作进行的状态,适时地对一些争论焦点倾听或给予适当点拨,但必须在保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否则会使独立思考和探究进程被打断,妨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 四) 适宜的激励评价机制可以使合作更高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评价竞争机制,对获胜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分制,根据合作是否分工合理、探究是否和谐高效、答题踊跃程度、
合作成果质量等表现给予不同的评分。这样能使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被激励,学习效果可以更深化。不过这种竞争一定要注意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生成性的一些小问题。
例如,很多老师课堂上进行小组比赛,可是对于那些不是很积极主动的小组往往忽视了,甚至一不小心在不经意间打击了他们。这样的话,会打击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效果,更无法实现使绝大多数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 五) 在课堂的最后一定注意要作适当的小结和点评。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不仅仅针对学生的学习,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一堂课,无论哪个学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有必要进行适当小结。
历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更需要小结,既要对本节课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适当升华,从而使学生形成宏观知识体系,巩固和升华课堂,达到历史学科培养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也要对本节课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优缺点进行适当点评,使学生从中受益,得到进步,也为以后继续采用这种方式打下更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远不只这些,已有的经验教训也不少。作为新课程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切不可泛滥成灾,它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套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丰富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出其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