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以“小”促“大” 共同发展

作者:林继强 发布时间:2016-09-14 17:23:53 浏览次数:
“班级小组建设”是近几年班级建设的一个流行方式,很多学校将其视为课题进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般都是放在起始年级,很多人认为在高三学习过程中,小组建设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但通过近几年高三小组建设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这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了小集体的团结(队)精神,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强兵的结对子帮扶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学习的本身。下面就近几年的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班级小组的划分
1.小组划分的原则
班级小组划分按照“组间平行”的原则,一般分为6人一个小组,根据男女生性别比例、住校生与走读生的比例、高二一年的平均成绩,尽可能的做到每组都有相同数目的女生、相同数目的住校生,组间的均分差控制在1分以内。尽可能的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平行,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小组建制要合理
小组划分后,根据综合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2个A,2个B,2个C),通过自荐与推荐的方式选出组长(一般为A学生),组长主要负责主持讨论、维持纪律、检查错题集与积累本。组长指定其余5名学生每人负责一门学科的作业的收发工作(保证人人有事干,人人都是主人公)。在座位的安排上,每排3人,每组两排,2个A学生坐中间,方便兵教兵,兵带兵。
3.小组内部要均衡
在划分小组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很活泼的学生与很内向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不能让几个内向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组间的均分差虽然在1分内,但有的学生是语文成绩好一些,有的可能是数学好一些,所以在划分小组时还要兼顾小组内成员间学科的互补,这样更有利于小组的发展。
二、小组文化建设
1.起组名: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成员根据小组的特点,一起创设富有个性、正能量满满、朝气蓬勃的组名。
2.制组徽:每个小组由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绘出由小组讨论出来的组徽,将组名、组徽印制在组旗上。
3.找对手:由小组间自由组合,找出结对竞赛的小组,并由两个小组间起草出挑战书和应战书。
4.定目标: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制定出本组高三学年的总目标及分月的月目标,然后写出上交班主任处,到月底看其是否完成。
三、小组的管理
1、班主任管理
第一个月,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发展情况,组长提出平时工作的难点及困惑,然后组长一起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不了的由班主任定夺。以后可以根据情况改成2周或1个月一次例会。
2.班委管理
每天结束时,由值日班委对班级情况做一日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天下来各小组的情况,好的提出表扬,不好的提出批评及惩罚整改措施。周日晚上由班长组织召开小组长会议,讨论一周下来各小组的情况,并由班长根据值日班委反馈的情况对小组提出下周的要求与目标。
3.组长管理
开学前两周,组长每天召开一次简短的小组会议,总结一天的情况,主要是当天的目标达成情况及组内暴露出的问题,同时总结结对竞赛小组的情况,学习对手的优点,使组间互补。两周之后,由组长根据小组的情况决定例会的时间。
对于小组出现的问题(整体问题或个人问题),第一次由班委提出警告,第二次由班主任提出警告,第三次由班长以班委会的名义书面通知其家长。由于高三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大,自控能力相对较强,学习压力较大,集体荣誉感一般较强,所以大多数问题班委提出警告时就可以解决。当然,班主任的课后交流的工作必不可少(主要从维护小组形象上入手)。
四、小组的运作
高三的学生很特殊,因为他们将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高考,所以学习成为了他们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小组的建设恰恰服务了这一工作。首先,高三的习题讲评课是一种常态课型,如果老师唱独角戏,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老师讲解的只能是共性的问题,对于个性错误就无法面面俱到,根据实践发现,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讲解错误率很高的共性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既对个性问题的解决是个帮助,又对被提问的同学是个挑战,而且还激发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最后再由老师来点评答疑,也可以先直接由学生按组讨论,然后分组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最后由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期间,老师只是适当的点评或纠正就可以。其次,高三主要是复习课,容量较大,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问题,课间问老师时间来不及,因此每天专门留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按组讨论各科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开学前2周由老师监督管理,后期可以由班委组织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平时的各项活动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比如演讲比赛、拔河比赛、错题订正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更树立了学生主人公的意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良性运作之后,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而且学生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五、小组的评价
    任何一项制度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与考核办法,这项制度将难以得到长久的贯彻,所以小组的评价机制与考核办法很重要。
1.小组评价的原则:对小组的评价要本着及时、公平的原则。小组评价要每日公布,每周汇总,每月总结表彰,不能拖拉,评价是由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班委评价、老师评价等共同评价得出的总的客观公平的评价,否则,就失信于学生。
2.评价的内容:以量化方式为主,根据学校、年级的要求及制度,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班主任把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业情况、课堂测试和检查、阶段性检测、期终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行为表现、卫生、纪律、社会实践等内容, 具体地量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分细则。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这种评价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力,进一步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合作与发展。
3.评价结果的利用: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每周各组评出每周之星一名,在班级光荣榜上登出照片表扬,每周班级评出优胜小组三个,在班级光荣榜上将组旗挂上展示一周,并通过家校通向所有家长提出表扬,同时作为评“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对于每周表现不好的组员及小组进行黄牌警告,组长作书面材料说明,并提出整改措施,下一周由班委重点跟踪检查通报。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分。总之,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是小组的主人公,都要自我管理,为小组争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小组这个“小集体”来促动班级这个“大集体”的正常运转。
“小组建设”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符合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使学生管理纳入素质化的轨道, 是值得尝试的班级管理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杨建国.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