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习小组建设

学生小组建设促成高效课堂

作者:张欢 发布时间:2016-09-14 17:18:36 浏览次数: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小组建设,具体包括小组建立和小组建设两个过程。小组建立是初始
行为,小组建设是过程行为。建立容易,而建设难。若要让小组能够达到自主、自动、自发的运转,就必须构建促使小组良性持续运转的动力系统,并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
       关于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立方面,大家基本上都能达成共识,即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综合考虑性别、性格、喜好、学科差异等基本学情。此外还要确立小组的组徽、组歌、组训、口号等小组文化标识。随着时间的变化,小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组间差距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导致组内运转出现瘫痪,组间缺少竞争力,为此通常每个学期要重新进行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性格等各方面重新划分小组,课堂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学生小组作为高效课堂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旦建立就必须制定小组团队的发展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可以说团队目标的制定是学生小组存在的唯一理由。目标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但往往小组建立后没有目标,即便有目标也只是纸上空谈而没有付诸行动,导致团队发展缺少了方向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结果团队不是团队,而是“团伙”,说散就散,名存实亡。这是很多学生小组不能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这时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尤为重要“五级”目标与规划:即学校-部门-班级(科室)-小组-组员都要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与规划。 比如某班级发展目标:要在一年内建设成早读书声琅琅,教室清新典雅,气氛和谐厚重,班级成绩稳步提升,学生“安居乐业”的班级形象和班级美誉度,并逐步扩散。同学科平均分达到理科班中等水平,班级成员稳定,学生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竞争意识,志向远大,不甘平庸。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要想达到1+1>2的团队效果,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小组建设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原因之一就是小组组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沟通不良,协作不善,难以达成小组目标。学生小组建立后除了要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小组长之外,还要让每个组员都能承担适合的管理角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小组建设中体验“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责任与担当,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比如从行政组的划分上可以采取组员轮值组长制,或者由学生小组组长聘任自律组长、卫生组长、生活组长、学习组长或学科组长等等。如果从学习组的划分上,那就要按照不同学科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分为“同质对子”和“异质对子”。同质对子和异质对子是高效课堂上对学环节能够顺利推进的有效组织形式,“同质对学”在先,“异质帮扶”在后,这可以称为“梯度对学”。从技术层面而言,如果没有建立好“同质对子”与“异质对子”,高效课堂就很难呈现出清晰的对群学流程,也很难构建出自主运行的对群学机制,致使对群学出现低效或者无效状态,这一细节往往被忽略。分工协作在高效课堂上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分层展示。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要求体现小组参与的层次性,即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展示中来。然而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精英化”展示,而少有分层性展示。展示参与度低也是造成小组建设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要改变这一点通常是加强评价和个别引导,以及通过小组建设的拓展培训,实施标本兼治,强化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意识。
       学生小组的建设看似技术性建设,实则为观念性建设。如果没有小组团队的观念性认识,而只是几项照搬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会枯萎。所以首先要把学生小组这个概念变成师生头脑里的观念,观念就是一粒种子,坚持下去,学生小组建设自然会得到有效地解决,而无需刻意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