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教科室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来自双料“一等奖”获得者的心得分享

作者:毛志红 吴一凤 发布时间:2022-12-24 09:12:38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日前,淮安市2022年度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的评比结果揭晓,我校毛志红和吴一凤老师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均获得了一等奖,可喜可贺。成绩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呢?今天分享两位老师的教科研心得,供大家学习借鉴。

 
  精准定位   推陈出新

 
 
  毛志红老师
 
  我在今年的市教学设计和市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收获感满满。这是对我上个学期教科研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自己教科研能力取得进步的表现。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论文和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语文教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研是语文教学精益求精的方向。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往更高的目标迈进,就必须下功夫做科研。而科研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要总是追随着别人的脚步。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就要深入挖掘,找准研究点。我这次写作的论文题目是《浅析古典诗词的“无理有情”之妙》,这是由我和学生在分析古典诗歌的句子中触发的灵感。当时给学生列举了一组体现“无理有情”之怨的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的艺术精妙之处。讨论过程中,学生大致都能说出这些诗句的“无理”之处,并进而意识到这种“无理”的背后蕴藏的恰恰是无法言说的深情。同学们精彩而热烈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了把它作为自己本学期论文写作方向的想法。动笔写作前,我也从知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论文,大致了解一下别人对于“无理而怨”这个研究内容是围绕哪个点展开,我做了一下归纳和总结,觉得尚有可挖掘之处。暑假忙完了教学工作,我就开始着手写这篇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是多方查阅资料,不断丰富补充,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最终完成了这篇论文。回顾完成这篇论文的整个过程,也是反复思考,反复研究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将对我以后的诗歌教学有很深的启发作用。
  其次,创新是语文教学保持常新的动力和源泉,而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创新也要依靠我们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突破来完成。一节课如何上出新意,就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下功夫。所以钻研教学设计也是我们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赤壁赋》这篇课文我前前后后一共教了十几遍,似乎已经烂熟于心,但仔细想来,似乎每次上得又都有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于是我就想,我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新的上法。思来想去,我把落点放在主客问答这个部分。首先我先让学生分别分析主客形象,进而让学生思考主客二人思想冲突点,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客二人是否可能是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前面二人的矛盾冲突。经过层层的诱导和深入,我想学生一定能意识到这段问答实则是作者自己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外露。那么经过这种矛盾,经过这种纠结,经过这番挣扎,作者的境界获得了怎样的提升?这便是他豁达人格,杰出智慧形成的一个曲折过程。由于这个思维探究过程的设置使得这篇教学设计有了新意和灵魂。就是这点小小的思维突破,让我在这次教学设计评比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教学过后,作一点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我们还是可以将文本挖掘得更深些,而这个深入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
  以上就是我本次论文和教学设计写作过程中的一点粗浅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有益的启发吧。当然一次的获奖并不意味着什么惊人的成绩,能够在科研路上坚持探索,深入钻研,这才是我们获得科研进步的可靠保证。

 
  提高善学、善做、善思的本领
 

  吴一凤老师
 
  我有幸在本次市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感恩之余,亦有感悟。一篇好的教学论文是在经历用心学习、用心实践、用心反思中磨练出来的!              
  一、用心学习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即将接受新高考检验的学生。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获得感?需要教师改变,保持对本学科的热情和好奇,主动获取前沿的学科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这次的教学论文,我的内容是关于“大单元”教学,初次接触是在一篇文章中,感觉很陌生,带着诸多疑惑,我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的研究、解读,不断汲取专家、学者的营养,即便如此也是一知半解,只有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用心实践新方法
  一线教师的教学论文,一定是来源实践才更有生命力和价值,如何去打破对新理念的陌生?只是去阅读是不够的,不仅要汲取还要输出,通过输出来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新理念在课堂中真实发生,对课堂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旧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在学校“五动融学”课堂的推动学下,我积极参与,把“五动融学”和“大单元”教学相统一,不断尝试探索,实践中一些案例也被我写进了论文,虽不够成熟,但是这样才能让新理念落地生根。
  三、用心反思促成长
  反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在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问自己如果再上一次还会这样上吗?这节课哪些是亮点,哪些情境还需要优化,哪些设问还需要雕琢……在一次次追问中,经历成长和蜕变。在善学、善做、善思中聚沙成塔,这样做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能为自己留下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