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里的星子到乌尔姆的灯:我在淮中的精神原乡
作者:卢   健  发布时间:2025-09-26 14:47:4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征稿 | “忆往昔·致淮中”校友故事征集
 
  岁月如歌,青春如诗。无论是文通塔下、勺湖岸边,还是楚州大道、杜康桥路,淮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在“五一”假期期间,校宣传中心发起“忆往昔·致淮中”校友故事征集活动,诚邀广大校友和大家分享与淮中的青春往事或独家故事,让更多人感受母校的温暖与力量。广大校友满怀热情,纷纷来稿,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登载校友们撰写的淮中故事,同时我们决定这一活动不设截止日期,热忱欢迎校友们积极来稿,所有来稿一经录用,将发给淮中文创纪念品一份。
 
  从博里的星子到乌尔姆的灯:
  我在淮中的精神原乡

  卢健
  2011届校友
  本科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
  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
  博士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现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国际肿瘤研究所)
 
  此刻坐在杭州的实验室里,培养箱里的细胞正舒展成记忆里的模样。窗外的晚风裹着桂香钻进来时,我忽然想起2004年8月的某个清晨——12岁的我攥着红通通的入学通知,从博里镇中心小学的那颗百年银杏树下,来到了文通塔下。那时的我绝不会想到,多年后我会站在乌尔姆市的明斯特广场上,仰望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更不会想到,当年那个总被周小艳老师轻轻拍肩,鼓励我说"慢慢来"的男孩,会在医学路上走到今天。
 

乌尔姆大教堂
  这一切的起点,都藏在淮安中学的晨光里。
  最难忘的,是2011年那个蝉鸣裹着热浪的夏天,陈海峰老师多次放弃午休时间给我讲解作文的要点。他是位把师者的严谨与友人的温度揉得极匀的人,镜片后的目光温和却坚定。后来闲聊时他提起,总爱拿我当例子给学弟学妹们打气。我想说:其实哪有什么天赋,不过是个普通人把"再试试"变成了日常。就像陈老师常说的:“梦想从来不挑人,它只认准肯低头耕耘的人。”
 

  这句话在我德国留学的三年里,成了最珍贵的行囊——当我在乌尔姆大学的实验室里重复做着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时,当掐着点等候深夜的2路电车时,我总会想起陈老师说的“执着”,想起淮中教学楼墙上“今日拼搏逐梦,明日铸就辉煌”的标语。
 

  乌尔姆大学附属医院夜景


  2路电车
  如今再回想,那些沾着墨香的午后早已模糊了轮廓,可有个画面始终清晰——讲台上的老师翻着我们的作文本,阳光穿过窗户落在他额头,把“普通”二字都镀上了温柔的光。原来所谓成长,不过是有人愿意相信你心里那团火,然后用耐心为柴,陪你等它烧穿云层,照亮星空。
  窗外的桂香更浓了,我关掉电脑,收拾好笔记本。望着镜子里白大褂上的校徽,我忽然想起当年离开淮中时,陈老师说的话:“你走出去了,但淮中的精神要跟着你走。”原来这么多年,我从未真正离开过——那些在早读课上背过的单词,在宿舍里互相讲解的习题,在实验室里熬过的夜,早已化作血液里的基因,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要往哪里去。
  这,就是我的淮中故事。一个关于“被光照亮,再成为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