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淮中 > 淮中校史

著名教育家李更生和省九中银行理财系

作者:任建伟 发布时间:2017-08-27 08:19:17 浏览次数:

     df5e0ec_副本.jpg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以下简称为“省九中”)是江苏省淮安中学的前身,该校名在历史上的存续时间为1912年至1928年。一所中学设立银行理财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翻开浩浩史册,去了解省九中银行理财系是如何成立的,设立的背景与动机是什么,著名教育家李更生和它有什么联系,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先说省九中的来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兴学诏,令各府、厅及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民国初年(1912年),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要求各地学堂改为学校,原学堂的监督、堂长,改称校长,中学一律为省立,学制为四年。当时,江苏全省共有11所省立中学校,它们分别是:江宁府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一中学校,苏州府长洲、元和、吴县公立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二中学校,松江府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三中学校,太仓、嘉定、宝山、崇明公立中学改建的省立第四中学校,常州府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五中学校,镇江府属四县立中学改建的省立第六中学校,通海五属中学堂改建的第七中学校,扬州两淮中学堂和扬州府中学堂合并后的淮扬合一中学改建的省立第八中学(以下简称为“省八中”),徐州府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十中学校,东海中学堂改建的省立第十一中学校。位于今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楚州中学南校区的淮安府中学堂由丽正书院而来,此时改为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校,这就是省九中的来历。
  1912年到1927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文化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然而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军阀们忙于内战,也就无暇对文化教育进行严格控制,给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以某种契机。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都有力的促进了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教育救国论”风靡一时,各种教育新思想、新主张如雨后春笋,尤其是西方的教育思想大量涌入我国,江苏一些进步教育家从教育救国的立场出发,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武器,批判封建教育,并在教育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始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验,陈鹤琴自创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李更生在扬州省八中开设工、农、商班及师范班,后来在省九中又开设数理化系和银行理财系。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原名鲠生。因某次出差途中溺水得救,改号更生。江苏省淮阴县人。淮阴江北高等学堂肄业。1906-1909年,曾任繁昌、宜城、太和、淮阴等县小学主事(校长)。1913年春,当选江苏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兼任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监(教务主任)。1917年秋,任扬州省八中校长,革新教育,改单轨制为双轨制,并设立分科(文、实)制,创能力编级法。1922年回家乡,曾任江苏六师附小主事(校长)、省九中校长。为办学兴教,不惜变卖家产,将住所改为教室。毛泽东曾称赞李更生“毁家办学,高风亮节”。1927年,遭堂亲行刺不治逝世。
  在扬州省八中任内,李更生有过一段广为称颂“董门跪雪”的佳话。有一位名叫董伯度的教师,是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的毕业生,在常州任教,物理、数学、外语、国文水平相当高,教学艺术堪称一流,蜚声大江南北,被李更生请到省八中任教。董伯度后来想回家照应老母亲,向李更生辞职,李更生一再挽留,但董伯度去意已定。李更生便亲自到常州董伯度家中,向董母求情,竟至长跪不起。董母大为感动,立即敦促儿子赶快回省八中。此事一传,有些亲友认为李更生太过份,李更生却正色说:“我为学生而跪,何卑之有?况彼母亦我母也!”几年后,董伯度又一次向李更生要求调回常州。李更生告诉董伯度:“三天后为你饯行。”第三天晚上,散席后,李更生约董伯度一同去看望一位朋友。到了一户门前,李更生让董伯度进去细瞧。董伯度推门而进,大吃一惊,只见母亲和妻子儿女一个个笑脸相迎。原来李更生为了让董伯度安心在扬州任教,已派人将其全家从常州接到扬州定居。至此,董伯度在扬州安心施教。李更生“董门跪雪”的事越传越远,慕名而来省八中的贤才接踵而来,其中包括桃李满天下、誉满国内外的朱自清先生。而省八中,也在短短几年间,教学质量就远远超过其他学校,成为全省中学之翘楚而蜚声全国,每年参加各大学招生考试,不仅全数上榜,而且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东南大学等名牌大学的人数也位居全省之冠。“八中毕业生远至欧美,近及宁沪,或成就于科技,或投身于政治,均作出了杰出贡献。”
  1922年夏天,正在省城南京筹措省八中搬迁经费的李更生接到家乡电报,称孕中发妻唐治英“病痢甚促”,让他速归。他迅即返回扬州交待校务,便带着二女儿李崇义乘船返淮。李更生想方设法给妻子治病,但妻子产下一女后,仍不见好转,不几日就撒手人寰。李更生遭此大难,悲恸万分。唐治英与他结发18年,留下一男五女,为支持他一心办学,她独力承担了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虽重病缠身,仍养蚕持家。李更生失去的是一位贤妻良母。他沉浸在难以言状的悲痛之中。因给省八中争取校舍而得罪了的扬州地方军阀和土豪劣绅伺机报复,落井下石。李更生因丧事在身,又有家累,无心与之较量,便愤然辞去校长之职,告别了苦心经营五年的省八中。
  早在李更生先生在扬州把省八中治理得风生水起之时,位于淮安的省九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据省八中国文教师、文史大家张煦侯《李更生先生事略》中介绍,“江北诸省校,第九中学最系淮人望,然士堕而嚣,积岁鲜起色”。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其时就读成志初中,他在《李更生校长》一文中写道:“淮安九中内部闹了什么纠纷,弄到全校瘫痪停课,教育厅无法收拾”,可见当时省九中的情况是多么糟糕,几乎成了一幅烂摊子。当时,淮安的乡绅联名请求省政府整治省九中,要求让身在淮安的李更生到省九中担任校长,挽救已经办不下去的省九中。1926年暑假,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委派李更生任省九中校长。李更生回淮后,担任第六师范附小校长,兼任成志初中校董、校长。对于省厅任命,李更生先“力辞不允”,但最终还是赴任省九中。
  李更生到任省九中,首先从整治校风入手,“全校教职员工一律解聘,学生一律甄别,然后重新择优聘请、录取”,这个举动引起了淮安绅士们的骚动和抗议,上告的有之,乘机推荐亲信的有之,据说当时给李更生的推荐信有几百封,他均不予理睬。李更生有个本子,上面就是他的人才库,里面都是他平时经过观察、了解的教师人才。后来,省九中被聘任的老师几乎都是外地人。当时的省九中,不仅有高中,也有初中,均为两轨。入学考试非常严格,除了国语、英语、算术及数理化学科,还要经过口试,口试由李更生亲自提问,以了解学生的道德品行。在1926年暑假前的四年级(高中为四年制)学生,因为学校瘫痪而未能毕业。李更生到任后,将其召回,补课六个星期。补课期间,“于学业操行严加教训”,学生感慨这六周补课所得,“实较普通一学期间者为多。”当时省九中有许多走读生,行为涣散,不守规矩,李更生要求他们除了食宿可以回家外,其余一切和住校生保持一致,招致许多走读学生及家长的反对,但李更生不为所动,坚持执行。经过一系列的举措,省九中校风恶劣、学风懒散的局面得以迅速扭转,不到一年,“臻于大治”。
  李更生在省九中担任校长不到一年,但是他精心治校,在学校管理方面所做的改革措施在9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如在饭厅中实行分食制,进餐时不得随便讲话。规定晚自习时间为8点到10点,虽走读生亦必须按时到校参加自习。(20年代末,淮安尚无电灯照明,为了不让学生在煤油灯下晚自习,李更生特地从上海聘请一位宁波籍电工到校,利用一台小型发电机,每晚发电照明,供学生自习。)学校订有多项制度、守则,平时告诫学生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先予训斥,再犯即予警告。每星期一上午上“纪念周”,全体师生皆须参加,检查上一周学习、生活情况,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对表现恶劣的予以批评。
  李更生在整治校风学风方面的举措雷厉风行,在省九中的课程改革方面,更是石破天惊。他为了把省九中办出特色,借鉴扬州省八中的革新精神,而又不走省八中的老路。扬州省八中分文、理两科,而省九中却不设文科,将高中双轨的两个班仿效高等学校,分成两个系,一个是数理化系,一个是银行理财系。前者着重理科教学,后者着重商科教学。教师均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延聘陈梨邨(193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任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师,“淮阴三范”之一的范绍曾(教育家)任教务主任兼数理教师,初中代数教科书编著者高季可任理化教师,顾义门任英文教师,王台任银行理财系教师。除国文外,其他教材一律采用国外出版的英文原版课本,“一则吸收国外先进科学,二则借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李更生校长为什么在省九中仅开设数理化和银行理财两个系呢?
  有人也这样问过李更生,他这样回答:“入境要问俗,当前的财政银行界,淮安人颇有地位,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着想,这着棋是可以走的,何况治国大事,必须首先理财,这是社会的需要。”的确如李更生所说,当时活跃在中国金融界的淮安人不少,“北四行”中的大陆银行创办人谈丹崖,金城银行创办人周作民,盐业银行的朱虞生,在金融界都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李更生在省九中设立银行理财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1926年秋,李更生还邀请回淮探亲的谈丹崖为开学不久的银行理财系学生做了讲座。在二十年代末期,省立中学设银行理财系,这是李校长的创举,也是我国中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较早尝试。
  省九中银行理财系的学生,毕业后有的直接进入了银行工作,有的进入大学商科继续深造。清政府船政大臣裴荫森的曾孙裴锡颐、裴锡恒兄弟正是省九中银行理财系的学生,后来双双保送国立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学习。大学毕业后,兄弟俩又双双进入上海中孚银行工作。1934年,裴锡恒赴美留学,相继在俄亥俄州大学商学院、纽约大学等校攻读“银行和会计”专业,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博士学位,后来进入纽约中国银行任会计部副主任、主任。1956年,裴锡恒放弃在美国优厚待遇,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民日报》1958年5月8日,以《回到祖国,时刻都感到幸福》为题,报道了鲍成志、裴锡恒等五位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息。回国后,裴锡恒在北京中国银行总行任职,历任营业部会计科副科长、财会部英语顾问、国际清算部高级会计师,直到1989年退休。裴锡颐因为照顾老人未能出国深造,后进入上海新亚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今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担任会计师。在李更生逝世六十周年时,裴氏兄弟撰写了《怀念李更生先生》一文,文中写道:“锡恒在国内外从事银行工作达半个世纪,自觉是和李校长在九中开办银行理财系分不开的。”
  李更生先生辞世是1927年,至今刚好90年。撰写此文,既是表达对李更生先生的怀念,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省九中的这段历史,以期李先生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思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谨以李更生先生江北高等学堂的同窗好友,他在扬州省八中担任校长同期担任省第五师范校长的任诚撰写的挽联结束本文:
  聚精会神办八九两校,任鞠躬尽瘁,孰谅苦心,国忧家事总难言,忆春初细话生平,草草劳人,我亦自伤偏后死;
  披肝沥胆垂二十五年,正战局纷纭,忽遭奇祸,公谊私交同一哭,愿从此不谈教育,茫茫尘海,谁能知己似先生。

参考文献:
  1.李公泽.追求革新的爱国教育家李更生[J].扬州史志资料,第四辑:21-27.
  2.李崇祜等.李更生先生言行录暨逝世六十周年纪念集[M].1987.
  3.陈乃林,周新国.江苏教育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52-405.
  4.裴锡恒.回归祖国这条路我是走对了——回忆22年侨美生活[J].淮安文史,1992.第12辑: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