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高二I部

生命如歌行板 万物有灵且美 ——高二1部诗歌公开课手记

作者:孟娟娟 发布时间:2018-10-04 09:22:30 浏览次数: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为了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高二1部2班的全体同学共同构筑了一节奇妙而有难度的小组合作课,这是一节立足于感受现代诗之美的课,也是一节融贯了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课。当所有人都参与到合作和创作中时,这节课已经化作了我们记忆中熠熠生辉的部分,正所谓“生命如歌行板,万物有灵且美!”
 
  我们一起找寻诗歌创作的灵感
 
  “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两位女同学正屏气凝神地观察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这真是个有趣的秋日,当你目睹飘忽的红叶纷纷落地,那你无论踏草坪还是坐在岸边,都算不得苦差事。安谧的气氛,没有忧伤。即便有,似乎也倏忽成为记忆,伤感在哪里?平静,里面却流动着思绪的呼吸。正如她们亲身践行的一样,观察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理性思考的开端。

 

 

  在这个处处彰显秋日华章的校园中,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一起打破了对现代诗的既定偏见,也一起书写出了自己的心灵诗篇。现代诗教学的构思出发点,当然不是那些早就习惯了“生命的屋子空荡荡”并惯于重复陈词滥调的人,而是这群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这节课的难度意味着挑战,挑战让青春的记忆如起伏的峰峦般壮阔而优美。也许现代诗只对无限的少数人说话,但这一次,我们努力去“摸门”,去“叩问”,此为“习诗者的信念。”
  学生在观察手记中说,这是一株草的剪影,上面布满了被小虫咬啮后的伤迹,但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它的姿态优美挺拔,所有它经历的一切并没有像锈菌一样吃掉它心底的花朵,虽然它仅仅是一株草,但它心底也许也有着长成树木的愿望,而这一切,都没有因为被虫子侵蚀而凋落。

 


  从结满蛛网的灰白色玻璃朝窗外看出去,学生仔细观察的身影低低徜徉,我看着窗外微笑,真好,那么多的孩子们都走出了喧嚣,静默安然地去跟一棵树“对话”。涂昕在《采绿》中说,“不将心力和情感局限于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中,而能放眼一己之外那些开阔旷远的存在,这是我喜欢的人生态度。”所以她才写出这本隽永到绝版的书籍。当同学们主动走进因为被人们惯常忽略而保持一言不发的自然时,他们已经成为了诗意化的存在。
 
  我们一起镌刻青春不灭的诗行
 
  丑柳
  (高二1部2班  许凌雪)
  兀自立在桥边
  躯干比别人短了一截
  柳条无序地堆叠
  鸟儿不愿光顾
  唯有风儿怜惜地吹拂
  风来了,柳条儿轻轻摆晃
  风去了,漠落地静视前方

  我
  (高二1部2班 潘心远)
       我
  仍旧不是我
  是少年的我
  只是没有回声
  只是无从唤应
  我所知晓的
  没有未来的过去
  从未属于我
  我
  仍旧是我
  似天真如昨
  只是拥有结局
  只是回头无我
  我所明白的
  没有过去的未来
  从未留住我

  败樱
  (高二1部2班 张潇)
  抬头,一片陌绿
  低首,满眼荒芜
  春风过境后
  秋雨霎时低落
  微笑与叹息并存
  时而闭目,时而窥伺
  枝干摇曳,躯体挺立
  独享这沁入心脾的凉意

  总想
  (高二1部2班 徐健潇)
  我总想,我们的明天很长
  能一起做的事如小船儿悠荡
  我总想,你是否该宽松些
  让你的儿子在自由喘息中成长
  我总想,岁月让你毫发无伤
  这样我的担心才无处安放
  可是,无数个日日夜夜
  徜徉灯下的时光
  我总想也想不到
  默不作声的你
  一直在为我着想

  向上
  (高二1部2班 王晶晶)
  我全身裸露
  立于万绿之中
  我无伤亦无卑
  一心向上,拼命生长
  我被绿遮住阳光
  被泥土嘲笑挖苦
  但那又怎样
  认准目标,继续向上
  我被人类忽视、厌弃
  也曾一度怀疑自己
  但尽管如此,也决不
  失去希望,勇敢向上
  自信地向上,何顾他人目光
  昂扬地向上,不再犹疑彷徨
  我要向上,不负希望!
 
  我们一起提升语文学习的素养
 
  做这样一个略有难度的教学设计,一是关注到诗歌语言对学生高考写作和语文思维的积极影响,二是因为读到了诗人戴潍娜的这句话——“诗歌,是对贫瘠现实的反抗与讨伐;诗人,应该在一片荒原似的匮乏中,对匮乏本身进行凝视和反思。”
  在当下,我们虽然没有成为诗人,但是努力去读诗、悟诗,其实也是加入到了这个看似遥远的阵营,用自己的莹莹微光,照亮周围的生命个体。
  因为积极地阅读和思考,我们的视野会变得广阔,因而面向更有希望的未来—— 一开始是两三个人,随之是一队人,后来也许就会形成一个群体。最后,一个时代的声音汇聚在历史的场合里,无法被任何人和任何组织轻易忽略。
  所以在这堂现代诗教学课上呈现的,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没有细察到可贵之处的日常生活。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似乎无趣味可言。但在这寻常一日里,隐匿的是我们久违的细腻与感动。
  在课堂上,偶尔看向窗外的男生,用幽深的思考和热情的笔触留下了一个屏息凝神的剪影;补充内容的组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说到动情处甚至哽咽了;有些同学被打动,默默取下眼镜,悄悄擦了下湿润的眼角。
  情至深处,这已不再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更多愿意思考的同学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下笔时辗转数言,不惧思维中的陌路和险境;直起身发言时落落大方、求同存异,既有自我的展示,更有对同伴的欣赏,语毕的一句“谢谢你”更显得温文尔雅、谦和有度。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除了对于现代诗这个特殊类型文本的赏析,在我和我的学生们心中激荡的,更多的是一股来自心灵深处的悸动与共鸣。
  在这独特的课堂上,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响亮在这小小的教室里,如同诗歌作为远古人的歌声似地回荡,孩子们眼里闪烁着的思考之光,宛若人类对自身文明史的追问与探寻。

 


  所以这份感动并不会凝固,因为它会随着时间的绵延而如山峦般起伏,在我们的思考里,把更多远方的远还给了草原,草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我们的思考与探索也不会止步于这短暂的一节课,不是么?
  电影《死亡诗社》中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儿,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也许,正如惠特曼发出的那一声叩问,“自我、生命,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究竟有什么意义?”
  是啊,生活有什么意义?语文教学到底有什么意义?阅读现代诗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其实就在我们埋头的实践中,在我们谦卑的一言一行中——因为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解读一首诗,甚至创造出一首属于你自己的诗!